这是我们第二次遇见这祖孙俩了。
晚上七点,六十多岁的奶奶领着十一二岁小孙子从桥头李小吃城餐馆的正门进来。奶奶去洗手,小孙子径直走向餐馆里盛粥的大盆,等她洗完手坐在餐 桌前的时候,小孙子已经端了两碗粥放在桌上。奶奶从兜里掏出两个馒头,一人一个,边吃边喝,偶尔说笑,画面一片祥和。
这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来餐馆吃饭,各有各的吃相,各有各所好的一口,你吃大鱼大肉、我吃清炒素炖,大可不必因为谁和谁吃的不一样而大惊小怪。可当媳妇告诉我,晚上七点之后,粥可以免费喝这个消息的时候,再看这祖孙两人,突然让人有点心酸。原来他们是要等到粥免费的时候,才自己带了馒头,舀了免费的粥喝,好让自己吃得更饱一点。
我们偶尔会去桥头李小吃城吃担担面以改善生活,这是第二次在同样的时间遇见这祖孙两人了,进一步确定了他们是来喝免费的粥的。上次是在我们吃完准备走的时候遇见的,媳妇大概给我指了一下,我也大概看了一眼,这次正好他们坐在我们不远的地方,我才仔细的打量一下他们。老人花白的头发,腰背略弯,背对我们坐着;小伙子面目清秀,只是脸颊有些瘦得凹了进去,但看起来很精神。每次我抬头看他们的时候,小伙子都是面露笑容,偶尔和奶奶说笑着什么。
媳妇不禁感叹,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可怜得连一顿晚饭都吃不起,专门来喝免费的粥。那馒头估计是自己带的吧?晚上就是一个馒头一碗粥,能吃饱吗?你看孩子瘦的,也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孩子有没有上学?
其实我和她有着一样的疑问。不过我认为,他们肯定不是乞丐,衣着虽然很旧,但是清洁;从进来一直到坐下喝粥,都很从容,那是一个乞讨者不可能有的淡定。小伙子不一定在上学,但可以看出来他很安静,吃饭时不会东张西望,只和奶奶目光相对,一直微微笑着。
媳妇又说,你看咱卜儿,这么好吃的饭叫不到跟前,吃到嘴里觉得不喜欢还会吐出来,让她自己吃个饭,整得满桌子都是饭菜,都浪费了,跟他们相比,简直幸福死了。
我说卜儿还小。
媳妇说小怎么了?饿她几天,见啥都吃。其实,她才舍不得饿她几天呢,一顿都不行。
媳妇说的也对。她小怎么了?我小的时候哪是这个样子,虽然也是叫不到饭桌跟前,但是到了跟前吃饭的时候,可是一点都不能浪费的,别说洒在桌子上的饭了,就算是掉地上的,如果不是太脏,也必须捡起来吹一吹灰尘,然后吃掉。吃馍馍的时候,都要双手捧着,渣渣不能掉地上,要是掉一点,脑后生风,“啪”一声脆响,紧接着一阵眩晕,后脑勺灼热地疼。
我又想起了前一阵子亚军留言,让我写写餐桌上的浪费现象。他在饭店工作,每天都有人点的菜吃了一半就走了,也不打包。他对此很气愤,认为这些人纯粹是讲排场、死要面子、浪费粮食。
我当时没有回复,因为我还没有你点播我就能提笔成章的那种能力,今天的事,让我想起了这个话题。
其实,我也不会批判吃饭的时候大鱼大肉点一桌子菜这种行为,人家辛苦挣钱,犒劳自己和朋友本无可厚非,只是要说浪费,我还是坚决反对的。
今天,经济已经很发达了,可就在我们的身边,仍然有不少人挣扎在温饱线上。仔细回忆回忆,我们摆脱这温饱线,其实也没有多少年,我的父辈们小时候捱过的饿,还有让我们珍惜粮食的谆谆教诲,还会常常在耳边回响。可当我们面对剩菜剩饭的时候,似乎又都忘了。有时候选择不带,也并不一定是嫌丢人,也有可能是带回去也并不一定会吃,下一顿总要吃点新鲜的。而那些迷信过夜菜、亚硝酸盐的人,就更不会带回去吃剩菜了。那么就只有一个办法——适当点菜,吃完再点,尽量不剩。家人、朋友之间吃个饭,更需如此,勤俭节约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至于商务应酬方面,本人没有经历过那场面,不敢妄谈,只是我想,选择合作者的时候,选择一个精打细算的,总比选择一个铺张浪费的更靠谱一些吧。
我们每天都在提倡勤俭节约,并不是因为我们节约了,他们就能吃饱饭,而是和他们想比较而言,我们应该知足、应该感恩。感恩稳定的社会环境,给了我们努力创造好生活的机会;感恩父母给了我们更高更好的平台,让我们从一开始就不为温饱发愁;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给我们帮助。
真是很佩服这个餐馆的老板。我宁愿相信他是专门为了这祖孙倆而免费的。借用佛门的一句名言,真是功能无量呀!
不知这个少年将来的成长之路会是怎样,长大之后,仅凭着两膀力气也不会让自己和家人捱饿,只是,是否还记得十一二岁那几年,有一家餐馆,一盆免费的粥,曾抵御了多少饥寒。
我说我想给他们俩要一碗担担面送过去。
媳妇说人家已经吃完了,下次吧!
下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