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吧,我不喜欢学习那会儿开始认认真真听Beyond,就跟现在姑娘喜欢王俊凯一样,我的手机我的衣服我上课的桌子包括我除了做题吃饭以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关于他们,我历史老师凯哥刚参加工作,年龄相差不大,除了他是老师我们是学生,共同话题也有很多,有次课讲世界音乐时讲到披头士,他说“世界有披头士,中国有Beyond。”,深深的记得我在历史书上把这些字记了下来,他给我们讲他读大学时的事,他的室友,每当不开心时,就在寝室唱《不再犹豫》,寝室的人跟着吼一遍后什么都好了。激励我做题的就是大学自由自在的生活和高考后我的香港将军澳救赎之旅。半个如愿以偿,上了大学,但是将军澳的事一直没有着落。
我的大学,听过赵雷尧十三陈粒张悬宋胖子……这里面最多的就是《南方姑娘》《董小姐》《走马》,我曾也渴望像歌像故事一样寻找我的港岛妹妹傲寒董小姐,也有过歌里面的一些悲伤逆流成河的体验和感觉。谁的头顶上没有过灰尘,谁的肩上没有过齿痕。
听过李志听过许巍听过崔健,三个都是不一样的,李志是经历,是绝望,是负能量,有时的我们也是负能量的,有的人可以负负得正,有的人不能。许巍时刻都正能量着,他是蓝莲花,是诗,是远方,总是能空谷幽兰,偶尔也是浮躁。崔健是座大山,是泛黄的快要剥落的古书,是棵沧桑的也生机勃勃的大树,因为有力量,能接受到力量,可是却不知道力量要去向何方。
听过五月天痛仰后海大鲨鱼,着迷,在车上,在凳子上,在路上,在白天,在晚上。可以不用儿女情长,不用想乌托邦。听他们时,我就想,开着彩灯,开瓶雪花,倚在窗上。
也有周杰伦的余热情怀,陈奕迅的港产孤独和李宗盛的我还没能懂的人生。
……
看过王家卫,如果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真的不想去碰这些电影,陈旧孤独的文艺感,境界不到还要强行让自己去体会的无奈感,不知道是不是很多看过王家卫的人都会这样,我知道从寝室到厕所的距离是83步,我知道哪一分钟我在想哪个姑娘,我知道简简单单的文字后是庞大的心情。我的很多同学,在看了王家卫后感慨的一些没有什么逻辑的文字,有些七八年前非主流的感觉,看过几遍王家卫的人才知道是同道中人。
看过贾樟柯,深夜里在百度搜歌词找杨坤的《站台》,也曾注意到电影里的宜昌东和奉节码头就在我们家不远的两旁。
看过杜琪峰,那个带墨镜的老头我也用来当过头像,我也曾一度认为《枪火》《放逐》就是江湖。
看过许鞍华,无论是《男人四十》《女人四十》,还是《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一屋两人三餐四季仿佛才是最平凡的柔情。
看过张艺谋,以致很久很久我也觉得巩俐是最性感的女明星,以致看到煤油灯看到大烟枪,都有种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幸福感。
看过杨德昌,看过侯孝贤,看过娄烨……
……
读过的除了金庸都是一个模样。以前我看书是为了打发时间的,不了,现在偶尔是为了打发时间,我没有多爱知识,也没打算从书里学点些什么,也就习惯性的包里放本书,看书的时候拿着笔,这都是我以前特别看不惯的,“你给老子装,书有莫子好看的哎还做笔记臭傻逼……”。别人的文章里,万青的歌里,都说有些人35岁就已经死了,我的目的就是在35的时候没有死。网上那个段子,当看到美景时,有文化的人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没文化的人说“卧槽,好美。”,我就算看一辈子书,该说卧槽还是说卧槽。
有时,经常,也没什么不开心的事,习惯性失眠,习惯性走神,习惯性堕落。小时候大人问你以后想做什么,小时候做的梦十有八九都是扯淡,我朋友说他长大后想当奥特曼,可能么,我高中时看的不远就想读个大学,那会儿还真庆幸,很快就实现了,等到后来追“诗和远方”,高晓松说的对,生活是不止眼前的苟且,可是高晓松是书香世家,清华毕业生,有能力追远方。再后来要找工作时,我是真不屑,慢慢也就好了,和这些年听歌看电影看书有关吧,也不像那些文字里说的我跟这世界妥协了,卧槽,我特么没妥协!故事里牛逼的人太多了,以前说成长的三个阶段有一阶段就是知道自己不是世界中心时。如果再让我不要脸一点,我还是会觉得自己会是世界中心,当然,和我一样是世界中心的人也有很多……
其实我老早就想给寝室再拉条横幅的,“尽人事,听天命”,第一是怕太洗脑了没敢,第二万一后来结果不好觉得自己没有尽人事,那就有点不太好了。
上面写了那么多唱歌的,拍戏的,其实也就是想说,无论哪时,我们得有点信仰,信爱情也好,信江湖也好,和信马克思一样,即使隔不了太久信仰也许会变。
比起成天成天的胡思乱想理想国,现在信仰青春,信仰阳光,信仰要他妈的搞事情。晚上在寝室做仰卧起坐,威哥放《追梦赤子心》,这歌是真洗脑,不整得流一脸汗好像特别对不起gala。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对着大海喊“努力,奋斗”,唯有青春和姑娘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