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刘擎老师的新书《刘擎现代西方思想讲义》很火,但是因为没有在亚马逊的Unlimited上架,所以还没拜读。今天和朋友聊到选择以及自我的理解,想从哲学角度来探讨下。当然自己的哲学理解只是碎片化阅读的产物,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什么是选择?我们的选择是否更优先于实力能力而反应我们的为人?
亚里士多德曾说“选择是对于在我们能力范围内的事物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欲求,它在测试性格上是比行动更好的指标。”从现代哲学来看,选择这个概念被用在了许多不同的层面上,有时选择指的是纯粹的内在思考过程,一种决定的行为,但未必会有明显的外在行动。很简单,我说“我要辟谷一周,但是实际上我一天不吃饭就不行。”,这种就是“内在的选择”。
有时选择指的不是内在思想的决定,而是根据推测的各种方案所做出的外显实际的行动。比如“我在年轻时做了一些不明智的选择”,这里的选择就是“行为选择”。
而第三类的选择就是康德所提出来的“动机性选择”,即知道在做这件事情动机的前提下所做出的选择。
最能透露性格的选择,通常是动机选择。动机选择传达出的讯息,比内在选择或行为选择更多。动机选择不但透露了我们做了什么选择(心智上),也透露了我们做该选择的动机,以及我们是否有力量和决心实践这选择。通常很多人会对这里的力量理解为能力。
能力(ability)是个“模糊不清的概念”p。一般来说,能力是指拥有去做某件事的力量和技能。但是迷惑我们影响我们做选择的是,能力有程度等级之分,且会受外在因素影响。其实就如工作中常见到的“做完”某项工作和“做好”某项工作。
这是选择和能力的一个不同处──选择比能力明确清楚许多。如我们所见,选择是行为,不论是心智或是身体的行为。通常来说,关于某人是否有做某个选择,一定都会有个明确的答案。相较之下,能力是力量或技能,而非行为。因此,能力通常有程度之分,而且比选择更多变。
关于自我理解
反思我过去的选择,可能告诉我许多关于自己的信息,但也可能不会。因为很多情况下,我对自己的缺陷(无论是性格还是行为)是盲目的,虽然我有反思,但难免会忽略了缺点。当然,这个问题很常见,这就是“认知屏蔽”(Cognitive blinders)。伟大的哲学先贤们帮助我们归纳出了四项主要策略来更好地达成自我理解:
1. 培养检视自我的习惯
2. 对自身不理性的倾向保持警觉
3. 从朋友处取得一些协助
4. 自我挑战
自我理解需要时间、坦诚、和谦卑。我最深厚的价值和信念是什么?我是什么模样?我不喜欢什么?我对什么最有热情?我最大的强项和弱点是什么?我是我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吗?我要如何善加运用我的时间和才华?当我死后,我希望人们记得我什么事情?这些是很难的问题,要回答得花些时间,而且也需要坦诚和谦卑,因为,一如苏格拉底指出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很难面对关于自己不是那么让人愉快的真相,也很难去承认自己的不足。
如同哲学家彭格尔所说的,当我们会认真反省时,大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正身陷麻烦里。生命中总会出现危机──我们丢了工作、离婚、被退学、丢了东西。似乎只有在这种时候,我们才会认真思考自己身处生命中的什么位置,并反思我们做过的选择。但我们不应该用自动驾驶的模式在过生活。就如同我们需要培养饮食控制和运动的好习惯,我们也需要培养谨慎和自我检视的正向习性。唯有了解自己,你才能诚实地过生活,并找到自己的道路。
虽然亚里士多德将人类定义为理性的动物,但事实上,我们人类经常会出现不理性的偏袒、成见、自我中心、思想保守、一厢情愿、和刻板印象。解决方法就是,去察觉并积极对抗自己的不理性倾向。尽管我们可能都认为自己格外有自我意识而且观察入微,但我们都是人类,都会有人类常见的思考缺陷。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似乎永远不会做出客观的选择,但是整个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就是我们自我理解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