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格律学堂】第三百零六课‖词的对仗

主讲/ 边义老师

辽阳边义


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与律诗不一样。词调绝大多数都是长短句,只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能对仗;律诗格式一致,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词调成百上千,对仗依词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相邻两句字数相同,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必须平仄相对,词则有的对,有的不对,依词调而定。所以说,词的对仗,既广泛又灵活。说广泛,凡是相邻字数相同的句子,一般可对仗,凡一字领后面的四个四字句,一般也都可对仗,而且普通对、扇面对均可。说灵活,这些地方也可以不对仗,对仗方式也灵活,平仄可相反,亦可相同,也不避同字。

(一)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有可能对仗

三字: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苏幕遮》)

转朱阁——低绮户(苏轼《水调歌头》)

天地转——光阴迫(毛泽东《满江红》)

四字:翠叶藏莺——朱帘隔燕(晏殊《踏莎行》)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

五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

六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水调歌头》)

七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如《浣溪沙》)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毛泽东《满江红》)

八字和八字以上的句子相邻者几乎没有,但是有两句对两句的八字扇面对。如《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就成为工整的扇面对。下阕的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将一字豆“惜”字抛开,“秦皇汉武”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对“稍逊风骚”。同样也成为工整的扇面对。

词里面这种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如:

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吴文英《高阳台》)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

(二)对仗依词调而定,同时作者有很大的机动性

并不是所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都要求对仗,一般词谱不标明是否对仗。后人填词用对仗,大都依据传世名作的样板----前人某词调的某两句用对仗,我也跟着用。可是传世名作有诸多流派和风格,讲究修辞美的作品中对仗较多;而讲究意境的作品,有的该对仗的地方,为了更充分地表情达意,放弃了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

前人用对仗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固定的,这样的词调很少,常见的只有《鹧鸪天》一调。如:

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村头荠菜花。(辛弃疾)

这首词的第三、四两句必须对仗。因为这词调是从律诗脱胎出来的,而且变动很小,所以这个对仗是固定的。

二是原则上对仗是固定的,但有一点机动性,这样的词调比较多,也多是从律诗脱胎出来,但变动较《鹧鸪天》大些,如《西江月》:

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

两竿红日上花梢。睡梦厌厌难觉。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

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柳永)

这首词的上下片头两句各六字,组成工整的两个对仗。前人作品中多数都是这样的格式,所以说原则上必须对仗,但并非要求绝对对仗。因为前人作品中也有不全对仗的。如: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眠醉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倚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

这词上片第一、二句对仗,下片不对仗。又如: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张孝祥)

这首词上片头两句不对仗,下片头两句半对半不对。

再看《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 殊)

这词调下阕的前两句,一般要求对仗,但也有少数把对仗移到另外的位置上的,如:

惆怅梦里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红纱,

小楼高阁谢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

满身香雾簇朝霞。 (韦 庄)

这首词把对仗移到下阕的后两句去了。又如: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 轼)

这一首,上阕的前两句对仗,下阕的前两句不对仗。又如: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

隔篱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

卖瓜人过竹边村。 (辛弃疾)

这一首,上下阕的前两句全对仗。

这一首,上下阕的前两句全对仗。

再看《破阵子》,上下两片,都有两个相邻的句子字数相等,但是不同的作者,用对仗的情况不尽相同。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

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句式一样,却不对仗。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拟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 殊)

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第一、二句不对仗,第三、四句对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

这一首上下两阕第一、二句,第三、第四句全对仗。这个词调一般上阕两对对仗比较固定,下阕对不对仗则听便作者。

这类从律诗脱胎出来的不少小令和中调,字数相等的相邻的句子较多,原则上要求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有一点机动性。

三是一般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也有的不用,这在长调中较多。例如《满江红》上下片的第七、八句一般用对仗,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也有的不用对仗。辛弃疾四首《满江红》下片第七、八句,有两首对仗,两首不对仗:

对仗: 人似秋雁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园熟。《游清风峡》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江行》

凡平仄相同的对仗,不忌同字相对。如: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相思一度,秾愁一度。(史祖达《解佩令》)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

在一般词谱书上,每个词调的字、句、平仄、叶韵都是标得明明白白的,而对仗却无法标明;有的书上在词谱说明中标"例用对仗",但是并不全面;每个词调所附的词例一般只有一两首,也不能全面反映对仗的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学词的对仗更依靠多读前人作品,而不可埋头于词谱上。

双调上片最后一句叫作“歇拍”;下片开头一句,叫作“过片”;如果上下两片格式不同,“过片”也叫作“换头”。例如上面那首《鹧鸪天》,上片最后一句“千里关山劳芳魂”,叫“歇拍”句;下片第一句“无一语”,叫“过片”句,也可以叫“换头”句。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都是长调。三叠、四叠词很少见。四叠大概只有《莺啼序》一调,240字,是最长的词调。学填词宜由简入繁,从小令、中调起步,如果有兴趣,想猎涉广泛些,也不妨读点长调名篇。三叠名篇有柳永的《夜半乐》,周邦彦的《兰陵王》、《西河》,刘辰翁的《宝鼎现》等,四叠名篇有吴文英的《莺啼序》。这些作品在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和龙榆生编撰的《唐宋词格律》等词谱工具书中都可以找到,这里就不介绍了。

学填词除了有那兴趣之外,还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较熟练地掌握了格律,尤其是要把辨四声的基础打好;二是在泛读的基础上精读了若干词,记忆库里储存了一些样板,储存的越多、记得越牢越好。有了这两个条件,即便没有读过什么词谱之类的书,也可以照猫画虎,填出合格的词来。缺乏这两个条件,即便翻了很多工具书,未必能填出合格的词来。

想写好一阙词,我建议是熟读例词,至少三十首。熟悉领字,对仗,叠字叠韵等等。填词容易,写好难,今天就发这些吧。



2022.12.23 舞蝶制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