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写作一年有余。写作上有没有进步,进步肯定是有的,但进步不太大。最令我困惑的是,文章写了没人读,或者读的人很少,所以写着写着经常会产生质疑,这样写下去有什么意义?难道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写为快。
昨天,听了报大人的一堂微课《如何通过深读一本书,来写作一篇深度文》,让我茅塞顿开。
正如报大人在微课中所说,我们的写作一般都是写感受、写日常,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深度,一般都是满足于自嗨的状态。自嗨文一般引不起别人的共鸣,所以没人看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量或者是点赞量也是一种鼓励,阅读量多你就愿意多写,否则,渐渐地就会放弃。其实每一个写作者写出的东西都是希望别人阅读的。
那如何可以写出一篇受人欢迎的深度文呢?报大人昨天就给出了答案。
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琐碎的,所以如果只写日常是没有那么多的素材可以写的,写着写着就会枯竭,许多人经常为不知道写什么而烦恼。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
报大人建议其实阅读一本书或者看一个好的电影,都是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的素材来源。
那如何阅读一本书呢?正如报大人所说,其实有的人看的书也不少,可是看过就看过了,最多就是发一些小感慨,或者写一个书评或是读后感。可是所谓的读后感对于没有读过此书的人来说是根本引不起他的兴趣的,因为他没有读过书,所以他更不想看你写的读后感。
如今是一个知识分享的时代,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时间读书,他没有时间读书我们可以替他读,我们可以作为知识的传教士,对所读的书进行二次传播。你读了一本书之后可以根据这本书写出一个具有你自己独立判断的作品,这个独立的作品就是你自己原创的深度文。
深度文不同于书评和读后感,读后感是对书的一种延伸,是以我为主站在我的立场上对书做出的一种评价,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而深度文是你读过书之后的一个独立的作品,它不需要平铺直叙地复述书中的内容,而是需要我们可以找出书中的亮点,换句话说就是吸引你震撼到你的地方作为这篇文章的重点写作,然后进行深度梳理最后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写出来。深度文具有独立的价值,传播的是一种独立的思想,是对读过的书的一种再创造。
那如何深度的阅读一本书呢?读书要读精,要读薄,就是把书中的东西变为自己的营养。报大人说他读书时喜欢在书上画横线,还有在空白处写出当时看书的感想。当这本书读完时,无论过多少年之后再翻开此书时,都可以想起这本书的内容。
报大人的这个习惯也解释了我读书的困惑,我经常是读完一本书就忘,而且是忘得一干二净。其实,我也有画横线的习惯,也是经常把书画的乱七八糟,但是画完之后就不再管了,也不写什么读后感。所以,我读书往往是浅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报大人给出深度阅读的答案。一本书就像你个人的一个笔记本,把一些让你有感触的句子或段落划下来,把瞬间思考的想法写在书上,边读书边思考。
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都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深度文也是如此。那么写作深度文的标准是什么呢?读者需要什么是一个基本判断,可以震撼到读者是基础所在。我们需要具有市场眼光和匠人精神。
说实话,这个标准与我之前写文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之前写文时很少考虑到读者的,自己怎么高兴怎么写,更多的写的是日记式的记叙文。如今才知道,不考虑读者的作者不是一个好作者,因为没有人愿意把自己写的东西束之高阁。
那么什么书可以成为写作素材呢?报大人给出了三个标准。首先,应该是一本好书。其次,是让自己有强烈感觉的书,是自己喜欢读的书。最后,是一本愿意花时间琢磨的书。报大人说:“只有打动你的才能打动读者,只有让你深深受益的才能让读者深深受益”。
作为一篇深度文,它如何做到对原书的提炼呢?深度文不应该平铺直叙,也不是读过书的浓缩版。一本书有自己的逻辑框架,但书的框架不能变成文的框架。看完一本书之后,找出最触动的点是什么,最有价值最有震撼力的点是什么。我们需要找出最核心的话题,建立自己的认知。书只是深度素材库,我们不用对书进行顶礼膜拜。
围绕着的这个震撼的点进行写作深度文,以极简的方式进行表达。一本书有几十万字,而我们写的深度文只有几千字,所以深度文不用做到面面俱到,只是进行一个段子式的写作就可以。书中哪个人物最吸引你,哪个情节最触动你,深度文的写作写的就是这个点,写的就是最酷最超常的那个信息。写作时不用被书牵着走,甚至可以不提这本书。
以上就是我对报大人这次微课的提炼,这次微课我听了三遍。可以说,这是我写作以来,第一次认真的听微课,而且这次微课的确让我眼界大开。
2017年还有几天就结束了,所以进入到2018年的写作也要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要求,就是让自己深度一本书,写出一篇深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