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2020年9月3日,早晨起床后,发现大连此时的体感温度特别舒适,窗户虽然开的不大,习习微风已能挤进窗口,跃入鼻中,目之所及,是高高的天空上零零散散的碎云,不知她们在哪里又能聚成一团团奶油。
一、2015
2015年大三,我有了从事律师行业的想法,法律职业工作的第一道门槛就是司法考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常为人们用来告诫自己保持赤子之心,不惧流言蜚语和荆棘险阻,坚持理想。我现在回想彼时的初心,应该就是,希望自己日后能收入优渥,西装革履,拥有自由的精神。
那年我花了笨功夫,我父亲给我找了一间教室,我从六月下旬开始封闭学习。名义上是教室,但就如“闲置土地”一般,基础设施并不齐备,连棚顶的风扇都罢工。如果说身体上的折磨,外界环境条件可以选择和改善,那么精神上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由于我太想通过的焦躁心态,导致自己压力很大,复习的节奏也失调,烟一根根的抽,题一道道的做,可成绩没有一分分的涨。那年考试最终我并未通过。
每一个经历过司法考试的考生,不论其日后聊起这段经历,用词多么精炼,表情多么云淡风轻,其实都是蜕了一层皮,所谓的“考前复习两周,成功通过”都是表演给后来者的一出戏。换言之,我相信有天才,但知道,没这么多。
二、2016年
2016年大四,我已获得保研资格,但司法考试仍是我心里的一堵墙,我吸取了15年失败的教训,把复习的战线拉长,早早的就开始复习,大四的时候,已经没有课业的压力,我便能在学校自由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我找了学校内一个偏僻的教学楼里一间偏僻的阶梯教室,每天早晨7点半吃完早餐后,这个教学楼与这个教室就成为了我的战场,直到晚上十点左右,一楼的门卫大爷,喊一嗓子“关门了”,我便收拾收拾回到宿舍。
说起来,北京的三环,简直就是偏僻的反义词,可形容起我所在的这座教学楼,却并不为过。坐落在三环内的这座教学楼,也就矮矮地三层高,上面爬满了藤蔓,阳光照在上面,斑斑驳驳。躲开了校园的主路,她变成了被遗忘的老者,常有学生拿着书本,疑惑的到处询问,“你知道电教楼在哪吗?”。
研二至研三期间,学校对她进行了翻修,新鲜的油漆代替了藤蔓成为她的外衣,她摇身一变成为我当时所在的“文法学院”的办公楼,那间教室也被隔成了一间间办公室,我遗憾没有把过去的她留在照片里。
那年6月本科毕业之后,我和好友玩了整整两周英雄联盟,随后便重新回到,我父亲给我找的那间闲置的教室,我戒了烟,吃和睡都在那间教室,考试的题我刷了五遍,直到研究生开学。
11月份司法考试的成绩公布时,我正在上公司法课,手机上自己的名字出来时,我挡着成绩,从最后一个数字开始看,看到倒数第二个数字时,我意识到,我通过了。
三、2017年至2019年
硕士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让我自己掌握了一项目前看来比较实用的技能,简言之,就是搜索案例、理论进行研究的能力,律师工作中要求的会更高,平时工作中客户需要律师解决的问题,并不全是律师所了解或擅长的业务,所以往往律师都需要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在对理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律师需要能快速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识,并运用其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
硕士阶段的学习,让我对日后要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想法。
四、2020年
截至目前,我已经从事律师工作快一年了,我的师傅很优秀,在培养年轻律师方面,也很舍得花时间和气力,从实习律师—律师助理—律师—资深律师—合伙人,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资料的打印、复印、整理和排版等高度机械化的重复性工作,这些高度重复性的工作耗时耗力,我在从事这些基础性工作的同时,也已参与了很多的案例处理工作,其实这是一个职场菜鸟律师很难能享受到的待遇。
与一年前刚工作时的自己相比,我遇到不会的问题,不会焦躁痛苦了;审查合同的效率从两天审一个变成半天审三个;师傅可以将很多出具法律意见书的任务交由我独立完成;可以独立的完成业务领域内诉讼、仲裁文书的写作;在案例研讨时,从“没有意见”到可以独立的对案件发表意见,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自己业务能力的成长。
后记:从我产生从事律师职业的想法至我真正从事律师,成为一名新人,已经整整五年过去了,这段故事,本应在有所成就时,落在纸面上,才会更有说服力,但这条路既然会一直走下去,我便想于每个不同的阶段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或许后来的自己看到这些文字,更是别有一番感受。
“是否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愿意,且已经为之付诸努力和拼搏”对在奋斗路上的人,是极其重要的,起码在我现有的观念内,是如此认为的,这也许更是判断年轻人能否日后有所成就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