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这样说过,有些书你可以不读,但是有些书你不读就是你的损失。
今天谈的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就是这样的书。在某乎上有很多人强烈推荐,豆瓣的评分也很不错,以致我有点迫不及待的买回来,并且第一时间就阅读了。
看完之后,我有一种认识被刷新的感觉,它的确不失为一本好书。它还给出一剂治愈烦忧的良方,使我读完后获得一种轻松感。
本书所有的观点都是源自阿德勒心理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是: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我就从烦恼说起。跟别人相比导致的自卑;在意别人的评价;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这三种情况都会让人产生烦恼。
你可以对照自己,看看是不是你的烦恼的确可以归结到以上几种当中。我觉得除了生存和健康危机之外,其他生活中的烦恼还真的可以归结到这三种情况当中。
说到自卑,书中有一个观点具有颠覆性。比如说到一个人拥有自卑害羞的个性,自己认为跟成长的家庭有关系,小时候父母关系不好啊,不受父母的喜爱等原因导致的。弗洛依德的观点就是,过去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人。书中称之为弗洛依德式原因论。
我是认可这种观点的,认为原生家庭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人要改变性格必须正视过去的伤痛,然后修补完善自己。我想一定有不少人和我持相同的观点吧?
阿德勒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解释一下,就是说过去虽然影响一个人,但是无论影响多大,还是取决于现在我们怎么看待它。真正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过去。书中称之为阿德勒式目的论。
一个害羞的人一旦一个人拿出改变的勇气来,他是可以克服害羞的。他拿过去的经历当做借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不作为”的目的,阿德勒认为这是人生谎言。
更有惊人之论,阿德勒觉得,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不知道有多少人一下子就能认同他的观点,我有点犹疑,但是如果从人能把握的只有“此时此刻”这个角度想,他的话也不无道理。
跟弗洛依德多少有点宿命难为的原因论相比,阿德勒的目的论更具有积极意义,更能激发人鼓起勇气把握眼下。
对于如何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书中给出这几个建议:不寻求他人的认可,做好“人生课题的分离”(人生课题有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有被讨厌的勇气。
对上述做一点解释: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人的肯定,而是在于存在于共同体。别人如何看待你是别人的课题,与你无关。我和他人的关系不是纵向关系,而是横向关系,也就是人人都是平等的关系,即便上下级,长幼、父母与孩子之间都是如此。
虽然乍一听,觉得这些话说得很武断,但是细想又觉得有道理,带着一种为了讨好他人而活着的想法,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评价,很多时候不就是因为这些而烦恼吗?
阿德勒还有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点一个点的连续,在身处某个点上不需要考虑过去和未来,只需要把握好此时此刻,这样便活在当下。计划未来的人生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因为现在并不是过去计划的结果,计划看未来充其量是“潜在性的人生”,活在当下则是“现实性的人生”。
大家可以以自己为例,想想现在的你是不是二十年前你设想要成为的人。
活在此时此刻并不是不为将来积极作为,相反是最积极的做法,因为把握好现在,活在此时此刻,那么每时每刻都是充盈的,也是完结的,活好当下的结果自然未来也会令人满意,因为未来就是未来的当下。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了什么而活?
当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阿德勒的回答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但是,你可以赋予这样的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的人生意义的只有你自己。
我好像听懂了。
你呢?没懂也没关系,可能我没说明白,也可能一时你拐不过弯来,不妨去看看这本书,它是一本可以使人受益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