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丰从一个文艺单位退休以后,回到了老家。
因为原来的老屋年久失修,住进了同村姐姐丰收家的一幢三层别墅式小楼。
这一住就是20年。
姐夫阮新发一家兄弟姐妹9个,五男四女。姐夫的老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时的老乡长,但年纪轻轻就已经去世,丰丰打从记忆起就没有见到过这样一位觉得已经不小的"父母官“。
新发的母亲比丰丰母亲大4岁,也住在同村与她差不多年龄的老屋里。
01
一家人在这个冬天里似乎有些悲催,主因源于老人们的病痛,彻底打乱了居家过日子的节奏和按部就班的生活。
丰丰思衬这,母亲已经80岁,做不了肺部大手术。去年为了清除体内的“结石”,折腾了大半年,耗去了大量的精力和元气;去年年底,摔伤了胳膊和腰,又卧床了一个多月,走路都还不灵便,不要说再做一个手术,哪怕就是再做一次“**镜”的检查,就能折腾得她大汗淋漓、浸透病号衣裤。
母亲因为敏感,躺在担架上尚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说做检查,只要看到自己来到了什么病区、住进了什么病房,与什么病人成了病友,就大致能判断出自己得了什么疾病,甚至病到了什么程度。
这不,这次还没住院前,丰妈突然高烧、口吐白沫、几近休克。刚从骨伤医院回家不到一个月,刚能起坐不会下地。于是丰收慌不择路,连忙叫了救护车,把母亲送进了县医院的“抢救室”。
有10几张病床的“抢救室”自是“热闹”非常。病人和陪护家人都来回探视,仿佛农贸市场里拎着菜篮子看菜。病情稳定、做完“CT”检查后,医生建议住院观察,丰妈也十分赞同,希望住院治疗,害怕再一次在家里突发高烧。
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CT显示,胸腔有5公分大小的“占位”。
因为病房紧俏,在急诊室里住了两个晚上后,终于托人找关系,住进了中西结合科(肿瘤科)。
这个“理由”找得完美。让母亲不觉得是因为自己的病情住进了对应疾病的病房,而是因为医院“内科”没有多余的病床。
02
生病的人耐受力就低一些,会埋怨身边的人,包括病友。殊不知几个病友在短时间里相继死去,留给活着的病人是害怕和惊悚。
对病房和病床的抱怨还源于一种感觉和迷信。躺着对面的灯光太亮;邻床入睡时的呼噜太响;隔壁床来看望的人太多......把本来就乱的日子搅得心神不宁。
也许是这段时间,来来回回住院扰乱了丰妈的情绪,所以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去年是不是因为说了什么亵渎神灵的话,做了什么对不起神灵的事?这是仿佛极有可能的;梦见死去的老伴在那边太冷,什么愿望忤逆了逝者的意思,也简直就是真的。丰丰大约能体会出母亲的心思。
对病床的看法还有些矛盾。开始为住不进医院、没有床位而发愁,后来因为这张床死过什么人而狐疑,再后来竟对这样的病床而生出了依恋。跟丰丰商量,回家是不是也买一张这样可以升降、可以移动的床?为了打消母亲的这个念头,丰丰晓之以理,让母亲放弃这样一个怪异的想法。
这个护士针打得不痛、态度又好,这个医生说得在理。那个主管医生说好消炎盐水打好后,再观察一两天就可以出院了。一天还是两天?已经两天了,为什么还不让出院?
姐姐拗不过母亲的抱怨和害怕,为母亲办理了出院手续。
丰收同情他的老姐姐,初中没毕业,不仅仅要与生活妥协,更要与老娘妥协。
03
越来越害怕过年,担心所有除夕的邻近。不是因为过了年就长了一岁,老了一寸,而是数十年来这个家的不平静和不安宁。
小时候,以为父母常常因为贫穷,隔三差五地吵架。长大后,才只知道吵架不是因为贫穷。而且父母的吵架理由摆不上台面,有的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
父亲去世后,这个吵架的“习惯”却不见改变。老母亲总能在生活的每一个间隙,任意抽取出发泄情绪的理由。
所以,丰丰和丰收的聊天,常常是:
老娘怎么样?
还好,有几天没惹事了。
这已经是比较大的心里安慰了。
多少次,是因为“吵架”而回家“过年”,过年后伴随“吵架”而回去上班。
于是每年过年,总是捱到临近除夕的一两天才磨磨唧唧地回家。
除夕三天前,老娘会拨出第一个电话,询问什么时间回家;腊月廿八,会找一个聊天理由,随便愠问回家时间;腊月廿九如果还不见人,必寻机恶语相加引发家庭争端。
直至回家,见到冷盘冷锅。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训练营第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