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的武汉疫情,很多人恐慌和不安。病痛和死亡的消息,让我们心情沉重。你或许不禁会想,都2020年了,面对这小小的病毒来袭,我们的医疗系统为什么还是会这样措手不及呢?
从2020年往前倒推220年,正是1800年的清朝嘉庆年间。文学家沈复写的自传体散文集《浮生六记》中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个年代。
也就是在1800年,嘉庆五年,书中的女主人公芸娘,沈复的妻子,卧病在床,一次在赶工绣《心经》十天之后,病情加重。这令沈复忧心忡忡,担心不已...
1. 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林语堂曾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是沈复的表姐,大沈复十个月。她四岁丧父,从小便挑起了家里的重担,通过一双灵巧的双手做针线活来维持一家的生活,还能供弟弟读书。
她不仅手巧,而且聪明,小时候听讲一遍《琵琶行》就会背诵。后来偶然翻到一册原文,靠着一个字一个字的对照,竟慢慢学会了认字。她也进一步靠着刺绣的闲暇功夫,渐渐也通晓了吟诗作对。
正是因为心灵又手巧,虽然外观不算特别出众,芸娘得到了沈复的关注和喜爱,双方早早订下了婚约。
两人婚后的生活也是有趣之极。
沈复爱插花、搬弄盆景,他们便常常收集好看的石头和材料,一起花心思设计和构思。芸娘还创新地用虫子标本来给盆景增添了更多生趣,令众人惊叹。当然,在想到用虫子的时候,她提到这样确实是罪过,可见其内心也很善良。
沈复爱和朋友外出游玩畅饮,有一次大家抱怨喝不到热酒,芸娘便和大家说,你们各自准备点钱,明天就能帮你们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天,只见芸娘租了个馄饨担子,不仅能喝上热酒,还能吃上热粥,大家都觉得叹服和温暖。
有一次听沈复描绘庙会的盛大、热闹和有趣,芸娘很是向往。可惜那样的场合,年轻的女性是不能去的。芸娘于是女扮男妆,和沈复一起去开心地游玩,并没有被人认出来。后来芸娘见到熟人,触碰对方打招呼,被对方的仆人呵斥无理,芸娘急忙表明身份,大家哈哈大笑,于是聚在一起喝茶闲聊。
芸娘在家对长辈对丈夫恭敬礼让,在外却又有点古灵精怪。她会和才貌兼备的妓女交朋友、拜姐妹,还在见到沈复朋友的小妾时进行点评,认为美倒是美,只是韵味不足。朋友于是半开玩笑说沈复以后纳妾那肯定是既漂亮又有韵味。芸娘不但表示认同,还真的开始用心物色。
这样一个可爱跃然纸上的女子,确实叫人喜爱。
2. 生死难测的疾病和不离不弃的爱情
但只可惜往往天妒英才、红颜薄命。
芸娘从小有血疾,身体偏瘦弱。在他们成婚半年之后,两人一同赏月时受了惊吓,之后同时生病,好在不久后都痊愈。
第二年,沈复在外做官的父亲重病回家,芸娘也大病卧床。父亲甚至一度托付沈复,自己如果去世之后,后事要如何料理,家业要如何继承。但吉人天相,大家最后也恢复了健康,免于家庭支离破碎。
沈复二十岁的时候,认识了自己的知己好友,两人还一同去山上探索将来一起隐居的地方。但就在第二年,沈复却听到了好友去世的消息。
沈复三十岁的时候,父亲生病在家,自己回家陪伴,结果也病倒了。
前文提到的1800年,沈复三十八岁,芸娘病重。她是在四年前,因为一次重大变故而开始旧病复发。而当时又是一家人贫苦困顿的时候,多亏亲友的资助,沈复辗转各地做事勉强维持生活,而芸娘有时选择不就医抓药,节省开支。
最终三年之后,四十一岁的芸娘病逝,留下沈复一人欲哭无泪。后自号“梅逸”,意思是说妻子已经去世。
又过了三年,沈复收到儿子去世的消息...
200多年前的古人,在字里行间表露出来的,是不管什么年纪,死亡都是并不遥远的事情。家人生病,其他人也可能跟着生病,而一生病就是“病倒”,甚至一病不起。一旦生病,就如同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当然,霍乱时期有爱情,生产力水平不高、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爱情的光辉也依然闪耀。
芸娘在沈复开支捉襟见肘的时候,依然细心陪伴和照顾,甚至典当自己的随身配饰。沈复在芸娘病重,同时还被家人赶出来的时候,也依然始终相随。
他们当然不知道现代的血液病理知识,不知道什么是细菌和病毒,不知道怎么防控传染病。但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保持了内心的坚守。就像黑塞说的:“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尽管长期面对贫穷和疾病,芸娘和沈复,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了为对方坚守一生的信念。
3. 医学在进步,那生活呢?
随着过去200年科技和医学的发展,我们知道了细菌、病毒和癌细胞的存在,我们创造了各式各样的药物和医疗工具,我们拥有了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使得我们因为疾病而夭折的几率大幅降低。
夭折的威胁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的预期寿命也越来越长。年轻人享受着这样的美好时代,可以肆意熬夜、透支身体、接受组织安排的996甚至更高强度的工作;也能携所爱之人,一起飞往世界各地,赏花赏月,可以比古人更便捷地遍访名山大川、饱览世界风情。
但和200年前相比,生命中的意外似乎并没有减少,隐藏的致命疾病依然存在、交通事故层出不穷、而新型的病毒传播此起彼伏,让人猝不及防。
你或许又不禁会想,这200年来,我们到底哪里进步了呢?是医学吗?还是生活?
毋庸置疑,我们拥有比古人更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的物质财富,更有保障的健康条件。唯独精神层面:生活、爱情等,似乎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
科技给我们赋能,但要创造美好生活,还需要我们明智地使用自己的能力。
你是否找到了可以坚守一生的自己,或者可以相互坚守的另一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你是否依然沉着面对铺天盖地的消息,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怎么做,没有忘记自己的坚守?你的浮生,又可以谱写出几章呢?
千百年来,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始终只是风飘絮和雨打萍。如果古往今来的我们都是一根根芦苇,我想,唯一的区别,那就是我们的根扎得有多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