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12月11日子易行父母课堂在台实点如约而至,爱学习的家长准时到场,廖园长精心准备了贴心的小点心,原本给人印象严肃的讲座变成了一次轻松的茶话会。
孩子的成长是否有规律可循,小学阶段的孩子具备什么样的成长特点,作为父母该怎么走进孩子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最好陪伴和良师益友呢?
郑茗月老师有着10几年专注于孩子心理研究的一线工作经验,作为一个实战型的专家,她会再次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精彩课程呢 ?
正文
1,陪伴孩子成长,目光放远。
现在的家长为什么都那么焦虑?因为我们可能太聚焦于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特别是孩子成绩分数上。我们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当然总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来的幸福!
在学习上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孩子的初中,高中需要什么?
生活上,孩子的将来需要什么?
用长远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就不会拘泥于孩子一时的表现,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一场马拉松,你应该帮助孩子积蓄更多的动力并且满怀信心的跑下去。
2、幸福,需要做那些准备?
健康肯定是放在第一位,这里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也指心理健康。所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我们不应该只盯着成绩看,更应该关注孩子是否热爱运动是否开朗大方;
其次是知识 ,学校知识平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孩子的生活常识教育却被大家忽视 ,导致的后果是,当孩子离开父母后连基本洗衣做饭都不会,特别是90后出生的一代,自己不做饭点外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即便结了婚,就成了夫妻俩一起点外卖。而下厨本属于一种家庭和谐的沟通交流感情传递的方式被忽视了。
最后是能力,这里的能力有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领导力等等。原来学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忽视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 ,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目光放远,注重孩子的综合能力,这些才是我们家长应该摆正的位置。
3、具体要怎么做呢?这就回到了今天课程的主题:小学阶段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基本特征。
一、二年级:独立培育开始期(潜伏期);
孩子尽管听话,但孩子因为还比较弱小常常处在压制的状态。因为无力反驳,也只能忍受着;
三、四年级:调试完善期(暴露期、宣战期);
已经为“反抗“积蓄了不少的力量,开始不那么听话了,经常会说“我好无聊”来争取自己的权力;
五、六年级:趋于独立期(战斗期)
孩子对待父母的要求常常用“干嘛了“来进行回应,有自己的小团体,很多事情开始自作主张。(详见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六年级》)
郑老师强调,这是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即便是一些个案比如一些孩子小学阶段都表现得很乖,这只是成长延后 ,一定会在后面更强烈的表现出来。
郑老师支招: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应该给孩子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情感有个宣泄的通道,就会避免极端问题的出现。
郑老师结合自己咨询的案例讲解,很多家长感同身受,听得入了神。有的脸含微笑,有的紧皱双眉,有的若有所思。每个孩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大家遇到的教子问题也并非完全一样。
4、生活即教育,点滴成幸福
家长们总会有疑虑:我即没有专业的系统化的知识,也没有足够的陪伴孩子的时间。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教育本不是一蹴而就,而在于点滴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习、生活、玩耍三个方面,三者息息相关、并不独立存在,互相影响、促进,也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什么时间说什么话。
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玩耍就是玩耍,学习就是学习。
不要在孩子玩耍的时候提学习,也不要在学习的时候提其他的。
应对了那句话:玩就玩得痛快,学就学得扎实!
我们往往很容易满足孩子的生理营养,但孩子需要的是心理的营养。
小学阶段最需要的心理营养就是:尊重、信任、自由选择!
如果一时做不到就把这句话铭刻在自己的心理!
5、你计算过孩子一天的“工作“吗?
看着这张时刻表,你试着回答几个问题:
(1)、一天的时间,那些时间是孩子自己说了算的?不会被人盯着的?
(2)、孩子的工作时间长多少?
(3)、孩子身心放松的时间有多少?
(4)、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的需要自己负责吗?
(5)、孩子开心吗?幸福吗?
我们尚且在工作之余都会让自己放松一下。
想想,每一天孩子的学习时间都绷得紧紧的,他能不讨厌学校吗?
6、亲子互动,你本可以不那么累
(1)、沟通不要太匆忙,给孩子互动预留时间
家长孩子平时都放托管,自己工作有比较忙,要么爷爷奶奶带,要么从托管一接回家就洗脸睡觉了,哪有时间跟孩子沟通呀?
郑老师说上学的路上就是很好的沟通时间,可以选择骑车和步行的方式,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静静的听他怎么说。(关注我的文章《上学模式3》)
(2)、时间具象化
给孩子一个具象的时间。
郑老师就家长们最苦恼的孩子起床问题支招:
提醒不要超过3次,每次间隔5分钟,超过3次孩子就会嫌啰嗦了。这种提醒方式也可以用于其他的事情。
声音要柔一些,不要太急促,避免孩子从睡梦中惊醒。或者用自己温暖的手触碰孩子的额头、脸、嘴巴等,让孩子在你的温暖呵护下苏醒。还可以以一种愉悦、调皮的提醒方式,让孩子在你制造的愉悦中开始新的一天。
(3)孩子需要帮忙,爸爸妈妈也需要孩子帮忙
让“需要妈妈帮忙吗?”成为习惯用语,孩子本身有主动尝试的欲望,就不要因为害怕他做不好而进行阻止。如果孩子需要帮忙就问:“你觉得妈妈要怎么帮忙会比较好?”
不需要帮忙,就让孩子自己负责。自己学会做决定,自己去想办法。
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父母也有权利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孩子参与,不仅增进亲子关系,也培养了孩子的成就感。学会与孩子的需求进行协调。
关系清晰化:自己的关系自己负责,除非被求助,否则不要介入孩子的关系网中。
爸爸妈妈之间可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但要遵循一条原则:谁带谁说了算。
尾声:
一个半小时的教育讲座,其实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梳理。它不是速成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正如我在结束语所说的,在子女教育方面我们了解得更系统,我们就会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明白了这个系统中的规律性问题,从而让自己更全面的看待问题,见识多了,看得远了,你与孩子的世界就会得到一次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