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的时候,很多人问我,辞了以后你干什么,我想了想,真不知道,正是想寻找我到底想干什么,我才辞职的啊。辞职之后我在家呆了一段时间,然后一路东下,来到祖国东边的海岛群,这两天,就在这徒步、看海,发呆。昨天徒步的时候遇到了两个小年轻,刚毕业工作没多久,利用假期出来玩,对于我的生活状态,他们表示强烈不解,一个人,还可以什么都不干,就这样四处游荡吗?我笑了笑,心里想,为什么不行呢?
英国作家毛姆曾写过一部小说,叫《刀锋》,主人公拉里就是喜欢什么都不干四处“晃膀子”,瞎溜达,从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寻找自己最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这样的人,因为和大众的生活方式有差距,所以被接受起来也比较困难。
实际上,人们只是跳不出自己思想的围墙而已,仔细想想,任何一个思维健全的成年人,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肯定都是经过考虑的,不能因为大部分人都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对看起来瞎晃荡的人心头存疑。我一开始也没跳出这个藩篱,辞职半月,上路一周,我一直都对家人心存愧疚,因为觉得自己“不务正业”,觉得自己“有罪”,而且常常会比对,如果把这个行走的钱省下来,可以给家里添置多少东西,可以让母亲少干多少活。尽管已经在路上,我的心依然很拧巴。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有放弃的想法,觉得不如算了吧,回去好好找个工作干活挣钱,孝敬父母吧。
昨天在海边瞎晃悠,一开始海风很猛烈,海岸线附近有一个小小的打渔船,在浪涛中颠簸起伏,让人很揪心,但一会的功夫,海风轻柔下来,太阳钻出云层,渔船在粼粼波光中起伏,看起来又有种神圣的美。
我忽然觉得,我对父母的生活,担忧的有点过度,对自己“晃膀子”的生活,有种过分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淹没了我行走的初衷。
实际上,我之所以行走,并不只是为了看看这个世界有多大,还是希望能够开阔思维,打开藩篱,找到和自己和解的方式,尝试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在《刀锋》里,拉里经过很长时间的流浪,最终在印度经过禅修而开悟,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个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干只是“晃膀子”的人,在别人眼里游手好闲的怪人,遵循着自己的本心,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
出发的时候,有两类声音对我的影响很大,一类是道德绑架型的,“你结婚了没?没结婚还这样瞎逛对不对得起父母?父母年纪多大?就这样出去父母怎么办?这么些年他们白养你了?”一类是恐吓未成年少女型的;“你出去以后断了收入生活怎么办?凭你攒的那点小钱还想环游?你的能力是什么?你靠什么养活自己?你不是不知道现在经济形势多差,找个工作多么难。你看那个xxx,最开始和你一样,辞职后现在混得有多差;连苟且都没苟且好呢,还整天想着诗和远方……”现在想想,其实这些话也都没错,只不过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如果连自己都摆不平,就真的只是眼前的苟且了。
想通了,就不再纠结于眼前的琐事,行走的意义,就是不断去探索未知,“晃膀子”的路还很长,我准备赦免自己,以轻松的姿态,去穿越这片大地,那里,藏着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