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市场里,对着货架上排得整整齐齐的几十种蔬菜发呆,“吃什么好呢?”没什么主意,便又换了个菜摊再看,一个市场十来家菜摊走遍了,晚饭吃什么还是没有头绪。
小时候,白菜萝卜土豆,上顿下顿地吃,吃得也香喷喷的,没见妈妈做饭时犯过愁。我猜测,妈妈当年若为做饭发闷,必是缘于菜色单一。哪里象我,对着那么多的青梗碧叶茫然无措呢?
想起在一本心理学读物上看到的一个案例,商店的柜台里摆着一款梳子,一红一褐两种颜色,红梳子卖得很快,褐梳子基本卖不动。有位顾客忍不住对店主说,既然大家都喜欢鲜艳颜色的梳子,何不多进点各种颜色的梳子摆上,再把褐色的替下去。店主说,早就这样试过了,当时将这一款六七种新鲜颜色的梳子摆在柜里,来看的顾客确实从以前只有两色时多了,但最后卖出去的梳子还不及从前卖掉的红梳子多,这才换回来的。心理书对这个案例的分析结论是:选择过多,反而使人们迟迟做不出来决定,或者做出不适当的决定。
我在菜摊前的茫然,不也是选择过多么?
上街看衣服,本来要看短款风衣,许多家比下来,眼花缭乱,最后却买了件长款风衣,挂进衣柜又发现,与上周选的那件样子差不多。虽说女人的衣橱里总少一件衣服,但是因为自己挑花了眼采购回来的衣服也不少了,那些衣服只穿过一两次甚至根本没上过身就堆到角落,找衣服时看了,也暗中后悔。
要做课题,看看选题范围,一时觉得这个题能有研究内容,一时又收集那个题的资料,翻来覆去地折腾,看看快到上报期限了,哪个也没准备充分,眼一闭随意抓了一个应付着写了申请,自然就没下文了。
这个下午有一段自由支配的时间,做点什么好呢?逛街?做家务?去图书馆?做头发?补眠?想做的事情一箩筐,时间怎么这么少呢?本来还高兴着,后来竟有些躁了。如此,何苦来哉!
孩子读小学,有许多业余时间,培养点兴趣才是,画画弹琴书法围棋小主持人乒乓球跆拳道游泳滑冰轮滑……选什么好呢?家长象闯进苞米地的大熊,找不到最大最好的苞米。
亲戚Y有些闲钱,想揽个活计,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给提了一大堆意向,每个意向都有道理。到底听谁的是呢?
选择太多,反倒失措,我不止一回地经历过这种事,也不止一回地听熟人说他们经历过。
但是,怎么办呢?回到单项选择时代?没人同意吧。还是,想想做好多项选择才是。
选择多,本是好事。但要做好选择,不只要看选项,更要看做题的自己。
茫然,而且不知所措,在于选项的各种诱惑,更在于对真实情况的不知情,对自己的不了解。
就象走着走着,突然进到一个光怪陆离世界,远远近近的,都无数闪闪发光的事情呼唤着走路的人,有些行走者奔着光去了,走离了大路而不自知,后来也不知他们哪里去了,预计在大路出口接应的人总也等不到人过去;有些行走者,观察很久,奔向一束光,顺着近路走到路口,提前见到了接应的人。
比如买菜,可以想想前天昨天做的什么饭菜,想想荤素搭配,想想这一餐打算获得哪些营养,但最好是自己学着擅长烹饪。
比如选衣服,先翻一翻衣柜让心里有数。但最好要明白,你拥有许多衣服时,它们也用自己占有了你,而你是个不大喜欢被占领的人。
比如选课题,你要确定自己的长项,然后,一扎到底。
比如选兴趣班,最重要的摸准你孩子性格习惯和真正的兴趣。你要知道是培养他的兴趣而不是你的。
选择再多,你要做的都是:近可能地了解真实情况和一定要了解认识自己。
(201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