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主题新解读(下)

白居易选择流传极广的李杨故事作为诗歌的主题,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一来是这个故事有极大的话题性。也就是说它内容可写,可以大加渲染,而且有大量可以虚构的空间。

二来是想借这个人人都熟悉的话题,使这首诗得到广泛的传播,这应该是作为一代才子白居易的做派。因此《长恨歌》也不是为歌颂李杨爱情而写。

第三点,我的结论是《长恨歌》是体现白居易高妙诗才的“娱情”之作

我认为《长恨歌》是为体现白居易的才情而创作的。证据有几个方面:

证据一

白居易曾在给元稹的一首诗当中写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这当中提到的老元就是元稹,短李就是李绅,都是白居易的好朋友。这里面提到两首诗,一首是《长恨歌》,一首是《秦中吟》。

《秦中吟》是白居易的秦中吟组诗,是由描写现实关注社会的十首五言古体组成。从内容上来说是所谓严肃地正声,对社会现实是有批判的,有反应的。那么风情呢?根据胡可先等人的研究,说这个风情是它有才情有风度有娱乐的意思在里面。

一篇长恨有风情,意思是说白居易在写了一些关注社会现实的严肃的作品之后,也写了一些像《长恨歌》这样风情之作。那么这个意思非常明白的。

证据二 白居易在给元稹写的一封信“与元九书”当中,提到了一件事情,说白居易来长安的时候,得知军使高霞寓在招聘歌妓。那么曾经有一个歌妓就夸自己说:“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意思是说我能够吟诵白居易的长恨歌,所以我的身价比其她的歌妓身价高。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白居易过汉南的时候,看到这家的主人在娱乐宴会,一些歌妓看到白居易过来,马上就指着他说:“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可见白居易正是因为这两首不同风格的诗作,成为当时大名鼎鼎的诗人。

证据三 白居易死后,唐玄宗李忱作诗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连当时的儿童都会吟唱《长恨歌》,可见其影响之大。

证据四 日本平安时代的大江维时编了一部《千载佳句》,选收唐诗佳句1083联,其中白居易的作品就占到507联,高居榜首。说明白居易在中唐以后的诗歌地位无人能及。

白居易28岁中进士,才名早著,少年得志,作《长恨歌》的时候只有35岁,正是风华正茂,才情与诗情勃发的年龄。《长恨歌》如此绝美的诗句,是一般诗人根本无法创作出来的。近代吴闿生就说:“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到也。”

一曲《长恨歌》将白居易的才情,体现的淋漓尽致。《长恨歌》应该是白居易生平最自负的作品。正像文史学家黄永年先生所总结那样:“《长恨歌》是选择若干史实,加以彻底改造编纂,使之成为一完整故事,而用歌行这种体裁写出来的文学作品”。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既不是讽刺,也没有歌颂爱情,实乃“风情之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