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我的结论有以下三点:
第一《长恨歌》中没有讽喻,更不是历史再现。
请看这几句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那么这段话与事实是否相符呢?《新唐书杨贵妃传》当中记载:“玄宗贵妃杨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孙。徙籍蒲州,遂为永乐人。幼孤,养叔父家。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藉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
那么这段明明是记载杨贵妃曾经做过玄宗儿子寿王的妃子,明明是玄宗霸占了自己儿子的妃子,白居易却说,一朝选在君王侧,这显然与史实不符,其中丝毫也没有对玄中的丑行的揭露。
还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等句。史学家陈寅恪在他的《元白诗笺证稿》中认为与史事不符的地方有三处:
第一汉代以后宫廷里只点蜡烛,不用油灯。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当中就说:“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二玄宗携宫人、大臣驻跸华清宫,一般是在冬天,也就是说每年十月到第二年一月或二月。目的是为洗浴温泉避寒去病。白居易将二人华清宫相识的时间说成是七月七日确实有悖于事实。
第三就是华清宫的长生殿也叫集灵台,在当时是祭祀神灵的斋殿,而不是休息住人的寝殿。神道清严,不可阑入儿女猥琐,这是陈寅恪的语句。
那么这些描写纯属文学性的虚构,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一段叙写方式招魂之情节,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考证,也是由汉武帝与李夫人故事转化而来。为防止宫廷政变,唐代早已明令禁止方士、巫祝之类入宫作法,这一段显然也是不实之词。
那么白居易之所以有违史实这样的安排,他的诗歌构思,并不是像陈寅恪所指责的那样说白居易初入仕途,不懂得宫庭规制。而是因为创作浪漫奇幻的《长恨歌》需要虚构、需要大胆想象、需要渲染情绪,这与文学创作有关,与历史事实无关,因此《长恨歌》的主题也就谈不上政治讽喻。
第二《长恨歌》中没有歌颂李杨爱情
玄宗与贵妃之间是否有爱情?我们来看首先杨太真入玄宗宫的时候,李隆基已六十岁,而杨玉环只有二十六岁,两人年龄相差三十四岁,况且杨玉环还曾是李隆基的儿媳,两人之间是否有男女情爱姑且不谈,只是像白居易这样接受过儒家伦理思想教育的传统文人,是否会轻易的去歌颂这样的不伦关系呢?
根据现代学者王兆鹏等人的考查,《长恨歌》这首诗在古代只被两种唐诗选本选录过。可见这种不伦情爱主题的诗歌,在儒家伦理风气笼罩下的中国古代。是不受欢迎的,甚至是被禁毁的。
其次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陷洛阳、长安,在公元七百五十六年七月玄宗匆忙携贵妃等人逃往蜀中。杨氏兄妹是禁军将领首先要诛杀的罪犯,作为熟于政治的唐玄宗,在这个时候保全的当然首先是自己的性命。
在杀死杨国忠等人之后,《旧唐书玄宗纪》当中记载说:“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因此“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河流。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几句肯定是不真实的。
通过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一段,诗人极力渲染玄宗回到宫中后的孤寂与凄凉。但是《资治通鉴》却明确记载:“上皇爱兴庆宫,自蜀归即居之。上时自夹城往起居,上皇亦间至大明宫。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内侍监高力士久侍卫上皇;上又命玉真公主、如仙媛、内侍王承恩、魏悦及梨园弟子常娱侍左右。”
从这段记载看来,有儿子肃宗与公主、太监、旧臣、梨园子弟的伺候,明皇并没有那么孤单。那么唐代文人是否愿意歌颂李杨爱情呢?其实查检有关文献,唐代人对于带来安史之乱的所谓这种李杨爱情从未有过歌颂,更多的其实是讽刺与批评。
最有代表性的是如李商隐《龙池》诗:“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薛王是唐玄宗的弟弟,寿王是唐玄宗的儿子,都去参加了唐玄宗的宴会。宴会结束回到寝宫,其他王都睡着了,只有寿王一夜不眠。那么这种讽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引起大唐从兴盛走向衰败的安史之乱,是唐代文人永远感到惋惜与痛心的一个历史事件。而引起祸端的主角恰恰就是李隆基与杨贵妃,更何况唐玄宗霸占儿媳的行为,在当时应属宫廷丑闻,是见不得人的事情,白居易肯定不会去曲意歌颂。那么白居易选择流传极广的李杨故事作为诗歌的主题,究竟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