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明红红
(本文只我个人观点,无意违背红学思想)
一日和老师谈论起《红楼梦》,他说他是极不喜欢林黛玉的,一天哭哭啼啼的,小性又爱发脾气。
可我不服气,我说你那样说是对林黛玉的误读,也是对曹雪芹的误读。
我两又争论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哪一个人物形象是曹雪芹他自己。
其实这是不用争论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作家的创作往往带有自传的色彩,曹雪芹的《红楼梦》一直以来有“曹贾互证”一说,也就是书里的贾家正是现实中作者曹雪芹的曹家,而也有的说,书中的贾宝玉正是曹雪芹本人。
虽然有人对《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表示赞同,
但,如果把书中人物和现实人物对应起来,却未免有点勉强了。
无论是怎样的探究结果如何,曹雪芹是否贾宝玉的原型,无须考证,但我认为在曹雪芹的笔下的贾宝玉并没有把曹雪芹当时的心声表现出来,总不能让贾宝玉一天哭哭啼啼的,哀哀怨怨的,曹雪芹有悲声有压迫有愤怒,他要表达出来,怎么表达 出来,我想他是很巧妙的把他所有的对世界的不满 对当时社会的不满通过那么弱的林黛玉表现出来的,曹雪芹想要的尖刻曹雪芹所感觉到的种种不合时宜,都在林黛玉的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虽然,事实上原著中林黛玉原型并不是曹雪芹,但是,林黛玉精神上的原型却是曹雪芹。
当时《红楼梦》一书尚未完成,曹雪芹泪尽而死。
可见曹雪芹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
曹雪芹童年时期在江南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生活在脂粉堆里。
曹家被抄家的时候,曹雪芹尚年幼,经历了从繁荣到贫困的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为其后来创作《红楼梦》打下了基础。
在上学时,看《红楼梦》也是不理解的,后来又看了曹雪芹家族的衰变,《红楼梦》,曹雪芹经历了“十年辛苦”,五次删改,终于完成了前八十回。
在这其中曹雪芹经历了许多的变故,亲人离散。
他在写《红楼梦》时一定有快乐也有悲愤,堂堂男儿不容得他悲鸣呜咽,所以他把一腔的愁怨通过黛玉来表现出来,他把自己所有的才华都通过黛玉表达出来,黛玉的诗词在大观园中独霸头筹。
她写的《葬花吟》表现了黛玉在大关园里凄风苦雨的生活,那也是表达了曹雪芹在那个备受打击折磨的生活中的宣泄。
你看,在曹雪芹的笔下把黛玉写的极其生动“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分。”
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每一读到林黛玉,我心就会静下来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
你看曹公是那么小心地在书中写着林黛玉,一出场就会有着那样哀婉的离别,这正是曹家败落后曹雪芹的心情。
林黛玉的性格中是淡泊的,这充分的表现在对贾宝玉的态度上,林黛玉是满腹诗书,对物质的生活方式还是淡泊的,所以对贾宝玉的爱可谓是一种至情之物。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不是因为林黛玉贪慕贾宝玉家的财富,毕竟她自己也是不愁吃穿蛮有钱的,而是与贾宝玉是真心相爱,所以这种淡泊的性格也注定了这场爱情的纯洁性。
譬如,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亲授之念珠转送她时,她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而当莺儿送她手编花蓝时,黛玉接了笑道:"怪道人赞你的手巧,这顽意儿却也别致。"一面瞧了,一面便命紫鹃挂在那里。可见她视金银如糟糠,不视物品贵贱赏玩,心地纯良可亲。此外,林黛玉的这种淡泊还渗透到自身的气质上,在贾府中林黛玉的一言一行,可谓是落落大方,没有拘谨。也是由于这种淡泊的性格,表现为内在的一种气质,这也是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一个给她,她没有接,只看了一看,不动声色地问道:是单给她一个人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她知道周瑞家的是个刁钻势利婆子,便先给她挖了个坑,可见其直觉敏锐、心思细密。周瑞家的不知就里跳了下去,瞬间被黛玉反手制住:"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噎得周瑞家的"一声儿不言语",心虚也无可辩驳。脂砚斋在这儿批道:你到底是有心眼还是没心眼啊?说她没心眼,还知道问问先后次序;说她有心眼,却又未免太过直白。黛玉的不凡恰在这直白上,换个人未必有这锐气,只能默默生会儿闷气算了。
林黛玉骂臭男人,显示了林黛玉的高杰不屈服于权势,不睦虚荣。放雀儿回家表现了林黛玉的善良。教香莲学诗表现了林黛玉的才华。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表现了林黛玉的幽默。在薛姨妈家里巧遇宝玉表现了林黛玉的机智。
这还表达不够,小说中的人物不能有着多面性,一个人表达不够曹雪芹又加入了晴雯来辅助林黛玉的形象。晴雯爱憎分明、脾气急,直爽,但又不乏机敏。心气也是蛮高的,我最喜欢的不是她的性格,而是她的率直,她特别看不惯虚伪和掩饰的率真。她不甘于出身的低微,却天真地认为只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努力,就能争取到被尊重的权利。所以,她是在用撕扇这种举止来争取自己的尊严,勇补孔雀裘表现她的心灵手巧。
抄检大观园一章最红楼梦中比较重要的一章,细心读去,不难看出晴雯的不畏权势,晴雯最终因含冤被撵。
她就这样坦然微笑着仍带着浑身的傲岸不羁与锋芒毕露死去,惨淡却不失伟大。这是对使她蒙冤的黑暗势力的抗议,是失败之后进行了胜利的抗争。宁折不弯,这就是晴雯的本色,这就是晴雯的铮铮傲骨。晴雯光明磊落,真诚外露,绝不藏匿自己的真实情感。曹雪芹塑造晴雯这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艺术典型,就是让人们可以从晴雯身上充分地理解《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和感受到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晴雯是清代社会广大被压迫的奴隶们反迫害斗争的一个缩影。表面看来,晴雯是贾府中又年轻又体面的丫鬟,和她的青年主子生活十分接近,地位很优越。但也是命运无常,一遇风浪,就如雨打落花、风吹败絮一般,或流落,或惨死,毫无保障。因为封建社会中主子对奴才的人身处置,有极端的特权。不少人认为像双儿那样百依百顺的女孩才是好女孩,但晴雯却表现的率真勇敢。
曹雪芹好象感觉写了她倆还不尽人意,他又写了一个人物龄官。
“你们家,把好好儿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儿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还问我好不好!”
这是书中第三十六回,贾蔷去看龄官时,讨龄官开心时,龄官抱怨的一段话。何等的任性,敏感,毫无道理。一个男人对她的关心就被这样曲解了。
这让我想到,黛玉自入贾府,就不是父母疼爱的书香门第的富家大小姐了,她在众人眼里,是寄人篱下的外姓姑娘。在贾府里,面对的风霜雪雨,她要独自来担当,不得不小心应付各方面的压力和白眼。因此,龄官眼中牢骚,又何尝不是黛玉眼中的牢骚。
曹公也是心疼着可怜的林妹妹,才在这里借着龄官的嘴,痛痛快快的抱怨了一回。可见,林黛玉、晴雯、龄官虽处于封建家族中的不同等级,在形貌上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是作者的刻意之笔。
林黛玉爱哭是人所共知的,这是黛玉的前身绛珠仙子向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还泪”使然。
然而纵观整个女儿王国,会发现同样与宝玉有着某种联系的丫鬟晴雯、戏子龄官,无疑也是绛珠仙草的种子,下凡红尘,方与黛玉合成完整无缺的旷世痴魂。
三位女性的痴魂有机贯穿,荡涤了宝玉,使他从爱情的痴走向现实的悟,终于认识自我,洞彻人生。
黛玉葬花,龄官划“蔷”,一个愁绪满怀,一个黯然神伤,都在春日的明媚里,抒发自己内心无形的阴霾。在黛玉的眼里,荣华鼎盛的贾府里“风刀霜剑严相逼”;在龄官的心中,富庶奢靡的贾府不过是“牢坑”。繁华如梦,尾声注定是凄凉。对于女一号林黛玉,曹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安排了相似的晴雯和龄官以侧面来映衬她。可以说,没有龄官,黛玉的形象也就不完整了。
伤心日暮烟霞起,无限春愁生翠眉。黛玉与龄官,截然不同的出身,却有着相似的感情境遇,最终有情人难成眷属。
曹雪芹是用自己的灵魂塑造了林黛玉,他把自己的思想铸就在了林黛玉的身上。所以每天贾宝玉那个纨绔子弟才能在大观园中平平淡淡的生活,在外面那么惹是生非,倒是把一个公子哥写的活灵活现呢!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正是由于其整个家族的坎坷遭遇,才使得他看当时的社会看的非常清楚,感受非常深刻,所以他才有很多话要告诉世人,小说《红楼梦》正是他向我们传达其思想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