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周围的人乐于付出。
对别人很舍得。
比如,
1 我妈妈
在免税店买一万多的表送给我,很干脆,还后悔怎么没给我买三万多的。
妈妈和我逛街很大方,但是,她自己买鞋子衣服,超过一千就很犹豫,不太舍得花钱了。
但是轮到自己买东西,还拼夕夕到处找人砍价。
2 我老公
孕期,他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变着法儿做菜给我吃,几乎每天两荤一素。
他说,如果他一个人过,肯定不会如此“奢侈”地做两荤一素,每天随便炒个菜、下个面条打发肚子。
3 我
前几天520,老公犹犹豫豫,想换手机,但是不换吧,也还能接着用。
我发他3k的红包,让他去买苹果新出的se。谁知道去实体店的时候,他又开始纠结了。
后来我干脆在狗东下单,半胁迫半怂恿地叫他接受新手机。
他给我发来4k,说,多出来的七八百是节日红包,谢谢我。带我去超市买好吃的。
我也有点这样,我“对别人比对自己更好,更上心”。
老公有什么需要,我想方设法满足,我自己要买个什么贵一点的东西,总是一省再省,甚至断舍离,干脆不买,因为我和老公想得一样——现有的也能用,干嘛花钱呢?
====
于是,我想啊,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对别人,比对自己还好呢?
父母对孩子的爱,爱人对配偶的爱,超过自己。
说实话,还挺温馨感人呢!
但,我也要警惕这种“对别人更好、超过自己”的行为。
因为这往往意味着,我有“我不配”的感觉。
而且,在对别人好的时候,我是不是也在“索取”和“投射”什么呢?
“你看,我都对你这么好了,我给你花大钱,给你做满汉全席,为了让你如何如何,我自己省吃俭用的。你还不应该听我的吗?你不应该更加珍惜我,更加爱我吗?你到哪里去找对你这么好的人?”
这样解读母爱和爱情,好像有点难听……但很多人的感情投射确实就是这样。
我都对你那么好了,你要是不对我好,你就是王八羔子白眼狼。
在表达“爱”的时候,有“索取”的意味,同时也在彰显着“我是大好人,我真的对xxx很好,我是个优秀的妈妈/老公/女儿/丈夫……”。
=========
说完了“对别人好”的投射。
来说说,为什么对自己不舍得那么好吧。
可能,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隐约的“不配”感。
因为我们都没有成长在完美的家庭。
小时候的愿望和需求,经常被否定。除此之外,还会被家长打压。
比如,小时候的我,想买玩具,家长叨叨“一天到晚只想着玩,多大人了还要xxx玩具,作业做完了吗?考试考多少分?考试考好了才可以买!”
这就会给我种下苦果——“我不配有玩具,我得做到xxx事情,让人满意了,我才能得到我想要的”,我的愿望很可耻,我长大了就不能玩玩具了……
anyway,追溯原生家庭的一草一木,其实意义不那么重大。
因为,事情已经发生过,你再怎么咒骂家长,怎么烦躁,怎么懊恼也没用。
关键是,你当下的“不配”感觉,会让你觉得,自己的愿望和需求是可耻的——“我不配有xxx,我得做到xxx事情,让人满意了,我才能得到我想要的”。
过去的子弹,其实伤害不了我们。
我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无能为力,也不想辩论是非对错。
因为,辩论赢了又怎样呢?
只要我这种“不配”的心态不改,那以后还是会一次次陷入“不配”中呀!
小时候的投射还会一一上演。
对别人比对自己更好,有什么问题吗?
1 不以此进行绑架和勒索,对别人好,特别好,那挺好的!
我们就是要对自己所爱的人好!他需要什么,我们就痛快满足。
2 如果有“我不配,别人比我更重要,别人才配”的感觉,就要重新反思一下啦。
你要先爱自己,把自己顾好了,才能坦坦荡荡地把爱给到别人。不然,就有股子“索取”的味道哦!
=====
分享微博上的一句话:
提供情绪价值,就像是“我有好多蛋糕,我分给你一些
强行提供情绪价值,就像是“我什么都没有,努力找到了一块蛋糕给你,你有没有觉得我很好?
愿自己能坦坦荡荡爱自己,也能爱别人!!
(君子地,20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