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用钱买时间,没钱人用时间换金钱。
去年我和同事C一起去四川旅游,她是公司的高管,我们旅行走的是徒步线路,可能徒步会让大家觉得就是累、苦,跟穷游等同起来。
出发前,因没有到九寨沟的直达飞机,需要转一趟飞机,有夜机+次日早机的搭配机票是最低价的,我问同事C是否需要选择这个搭配,凌晨的几个小时可能需要在机场度过。
她说我们应该选着舒服的飞机班次搭配,尽量保留体力,徒步才能到达深处,看到更多的风景。
每遇到选择搭公共交通,还是搭计程车时,她选择搭计程车;徒步请了能背行李的向导,轻装而上。
她的选择,都是为了节省时间,保留体力,去更多的地方,享受美好的旅程。
在时间上她是这样,但生活上她从来不买名牌包包和服饰,在工作上从来不将就、不放松。
今年和家人一起去杭州旅游,我把路线都交给大学刚毕业的弟弟去设计。
在去杭州机场时,他选择的是坐机场大巴,到了售票处发现班次很少,最后还是选择搭计程车到机场。
如果他有同事C的这种思路,就不用耗费时间并折腾在车站的这段路上。
在时间和金钱上,从小到大,母亲并没有给我们多好的建议和榜样,她一生都在用时间换金钱,并告诉我们要省钱。
跨行汇款需要收5元手续费,她选择花1个小时去银行取现金再到另一个银行存,期间还要在柜台排队,当然现在她是退休了,时间很多。
在她看来觉得贵的食物,她宁愿不吃也不要花钱。
在我们看来,这些都不必要。
或许她一生没有享受过什么,好的食物、便捷的交通方式、到处旅行……
他们这个年代有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这源于他们出生、成长的年代,50年代那时粮食都是被分配的,每个家庭只有一点点,大家都很穷很穷,不得不节约。
所以,我们要理解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并一样的爱他们。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不要被父母苦口婆心的“省钱”“节约”的叮嘱,把这些观念给固化了。
在年轻最好的时候,我们没有把时间花在投资自己上面,每天这样省的时间能够换取多少金钱?
这些低水平的努力,显得时间很廉价,工作常说要效率,你的时间有没有效率化?
在大城市,很些人因为房价、租金选择住在郊区,多少环以外,每天单单上下班就花3个小时在路上,早起,搭车转车,搭车的疲惫,赶时间的焦虑,晚上到家精力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再也别谈下班2、3小时的学习提升了。
我的一个朋友,是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妻子在家带幼小的2个孩子。
钱不够时,他选择下班时间去做滴滴司机,听说货车载泥土赚钱,他又花6万元买了部货车,利用晚上时间装载。
没几个月觉得不好做又把货车卖了,转去投网络金融,后面发现被骗了,钱打水漂没了。
他是越忙越没有赚到钱,也没有怎么陪伴到家人。
当滴滴司机,载一次客时间卖了一次就没有了,载客利润不会因为熟练、接单多而有提升。
当然如果是本来要去那个地方,顺风车载个人又不同。
如果他把时间花在投资自己上,时间的累积是有倍数效应的,或许2、3年后已经有一点成绩,可能这项技能带来的收入会远远超过他的固定工资。
时间效率化,不仅是节省时间做更多的事情,而是人每天有限的24小时里,能够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创造更多的成果。
有些大V说他用跑腿、代购,花一点跑腿费,可以免去来回过程、塞车、找店找物品、买单的等待时间,省下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做更高价值的事情。
比如20分钟买咖啡,他省下的时间可以录一段音频,带来的收入远远多于跑腿费,那20分钟创造的价值显然不同。
在上下班车程中,有些人每天看一样的风景,有些人听完了一节付费学习课;在飞机中,有些人睡觉,有些人看完了一本书。
每天一本书,一年就是365本书的距离,人与人的距离就是这样不知不觉中拉开了。
很多名人,他们的时间都是花在最高价值和回报的事情上。
爱因斯坦研究出那么多项发明,但他在生活上很多事情做的不如常人,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他的成就,反而是专注于他才能做的事情才能有这样的成就。
每天24小时,每年365日,时间对使用它的人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
时间逝去就不复返,花多少钱都买不回昨天,用钱买时间其实是现在最划算的事情。
在即将投入时间的时候,用效率思维想想,这件事情一定要亲自做吗?如果交给别人做也可以,那就交给别人吧。
如果你不想忙的昏天暗地没成绩,也不想闲得慌,那么,每天把美好的时间花在最美好有价值的事情上,让满足的感觉陪伴你睡着,让期待的感觉在清晨叫醒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