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授权
文集目录《谷离子 —— 品读姜维传》
前情提要
各位历史迷,大家好。
上一期我们解读了姜维“立功名”还是“平天下”的人生抱负,也简单回顾了诸葛亮北伐之前,曹刘孙三家发生的种种事件。
“立功名”还是“平天下”,及诸葛亮北伐前曹刘孙的风云涌动 —— 品读《三国志·姜维传》第五期
那么,本期我们进入了姜维人生之中第一个高潮,“俱诣”诸葛亮。
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
陈寿在这一段里描述了姜维人生的转折点,除了《三国志》,民间史书《魏略》中也有一番描写。首先,我们先来看看陈寿的描述。
太守听说诸葛亮主力来了,其余郡县都反叛而响应蜀汉。也许是紧张过度,也许是什么其它原因,太守觉得周围的人都不可靠,自顾自地疑神疑鬼起来。紧接着,太守就趁着夜色,逃亡自保而去了上邽。
各位读者想想,这诸葛亮的军队气势得是多么的磅礴,才让这天水郡太守吓破了胆,顾不得周围人的看法,而逃之夭夭。由此可见,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不仅仅是一次闪击战,对于曹魏来说更是想都没想到。
这下好啦,姜维随太守出游,一觉起来,世界就变了。姜维、尹赏、还有梁家兄弟发觉太守逃跑了,便追了出去。姜维此时可能还天真地认为太守会跑回上邽求援,于是就拍马赶到城下,不料城门不开,不让他进去。
姜维心想,太守是不是回冀城整顿兵马了,又前往冀城,结果还是一样,不让他进。这下他就一脸懵逼了,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竟然不让自己回去,这是一件多么毁三观的事儿啊。
最后,姜维“俱诣”诸葛亮。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在《世说新语》中曾用这个词来表达“前去拜见”的意思。那么,我们套用到这里,陈寿是想说,姜维前去拜见诸葛亮吗?
陈寿作为一个治学严谨的史学家,可疑的素材坚决不用,因此,他并没有写清楚姜维投靠诸葛亮的过程,这说明这个过程其实是有隐情的。
〈魏略曰: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遵念所治冀县界在西偏,又恐吏民乐乱,遂亦随淮去。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回)复信,皆贼也。”各自行。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脩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未及遣迎冀中人,会亮前锋为张郃、费繇等所破,遂将维等却缩。维不得还,遂入蜀。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此语与本传不同。〉
首先,我们看看民间野史《魏略》中,如何诉说这个故事。
天水太守马遵在姜维等人的陪同下,与雍州刺史郭淮一起出门考察,走到了洛门这里,就听说诸葛亮已经到祁山啦!郭淮对马遵说,诸葛亮估计是来者不善!于是,郭淮就东奔回上邽。
马遵一想,我的办公室在西边的冀县,离诸葛亮更近,估计已经乱套了,于是就追随郭淮而去。这时,姜维站出来说,“太守你应当回冀县。”马遵不高兴了,“哼,已经有人从冀县通报我了,那里都已经成了贼窝。”
于是,马遵就撇下众将走了。姜维拿马遵毫无办法,毕竟是顶头上司,难不成把他绑回冀县?但是姜维想到家中母亲和妻子,还是毅然决然地与同为郡吏的上官子脩一同回了冀县。等到了城内,百姓一看是姜维回来了,十分开心。
于是,大家推荐他们俩去拜见诸葛亮。姜维和上官子脩大眼瞪小眼,看到百姓都如此拥戴诸葛亮,便知是民心所向,不得已就去拜见了诸葛亮。诸葛亮一见两人,十分开心,立刻收编为用。
之后,我们都知道街亭之战,马谡没能抵挡张郃的援军,诸葛亮的北伐失败了,不得已只好带着姜维撤回了四川。再后来,曹魏收复了冀县,从各种渠道打听到,其实姜维本无背叛曹魏的心,就没有诛杀他的家人,而是给姜维停薪留职的处分。
裴松之最后评价说,对于《魏略》的描述不太认同。
我们先不去想《魏略》的记载是不是真的,毕竟我们也没办法去考证个所以然来。那么,我们可以从文学角度思考一下,《魏略》这么写,各位读者觉得有意思么?我个人认为,毫无亮点,姜维完全没有主动性的发挥,也没有写出一种背井离乡的痛苦感。
各位读者试想,你作为一名将领,面对上司的逃逸,敌军压境,你会如何去做?当然,《魏略》受限于历史原因,也许不太方便描写某些细节。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这段故事的改编,那真是相当的精彩。
在第九十二回和第九十三回里,罗贯中写到,马遵(天水郡太守)得知诸葛亮大军压境,夏侯懋(关中司令)被困在了南安城中,召集下属商议。
梁绪、尹赏、梁虔等人建议出兵去救夏侯懋。马遵正准备起兵,不料有一人自外而入,大喊:“太守中诸葛亮的诡计了!”此人正是姜维。
之后,姜维坐下来跟马遵详细描述了一下现状,摆事实讲道理。马遵恍然大悟,”要不是伯约的话,我肯定就中计啦!“姜维笑道,太守不必担心,我有一计,可解南安之围。
姜维的计策,简而言之,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你诸葛亮想骗我出城,那我就将计就计,先埋伏在城外等你来。马遵给姜维精兵五千,埋在城外,然后自己和梁虔带兵出去游荡,忽悠诸葛亮来攻。
诸葛亮果然派赵云前来攻打,在城门下对着墙上大喊:“我是常山赵子龙。你们中我家丞相的计啦,早日投降,可以免遭屠戮!”
梁绪在墙上大笑:“你中了我们姜伯约的计,居然还不知道吗?”
赵云从来没听过姜伯约这个人,索性就试探性地攻了起来。不料,身后忽然火光冲天,冲出一支军队。一名少年将军,挺枪跃马对着赵云大喊:“在下天水姜伯约,你可要看看清楚!”
赵云不由分说,完全没把姜维放在眼里,直接就跟姜维打了起来。结果呢,打了几个回合,赵云竟然没占上风。姜维反而越战越勇。
各位想想,当时的赵云已经壮士暮年,但老当益壮,能力还是很强的。普通的武将,对于老年赵云来说,也是轻松取胜。不过,赵云没想到在天水城下碰了钉子,心中暗想,竟然还有这般人物。
就在这时,马遵回马杀到,前后夹击赵云。赵云知道自己中计了,连忙收兵回营,向诸葛亮领罪去了。
诸葛亮也没料到自己会在天水碰钉子,于是免去了赵云的责罚,然后很诧异地询问是谁识破了他的计谋。这时,他的帐下几名来自南安的将官告诉诸葛亮,“这人叫姜维,天水冀县人。孝顺母亲,文武双全,智勇足备,是当世英杰啊!”
之后,赵云又开始夸赞姜维的枪法,说他的技术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很有深度。于是,诸葛亮决定自己亲自来攻打天水。
姜维回去之后,觉得不稳,便跟马遵说诸葛亮肯定不会就此放手,一定会再来。于是,他又安排各路军马四处埋伏,等待诸葛亮的到来。而诸葛亮这边,到了城下,看到旗帜鲜明而整齐,没敢轻易来攻。
等到了半夜,忽然火光四起,姜维领军前来劫营,幸亏有关兴和张苞的保护,诸葛亮才能安然脱身。事后,关兴向诸葛亮汇报,来偷袭我们的人都是姜维的兵。诸葛亮感叹,“兵不在多,而是在于谁的指挥,此人真是个将才啊!”
这么一来一回的交锋,诸葛亮便起了收服姜维的打算。
于是,诸葛亮思考良久,想出了一些列计策来收服姜维。首先,他去询问了姜维母亲的住所,得知在冀县。这明显是在准备攻心战。然后,诸葛亮唤来魏延,让他虚张声势地去打冀县,如果姜维来救,就放进城。魏延领命而去。
诸葛亮又问身边的人,冀县这个地方何处是紧要地段?有人就告诉他,天水的钱财和粮食都在上邽,攻占这里,等于断了天水郡的财路。诸葛亮大喜,让赵云去攻打上邽。随后,诸葛亮自己领兵在冀城三十里外搭帐篷休息,静观其变。
姜维得到消息,蜀汉三路编队来攻,权衡了一下之后,请求马遵,让他去守冀城,因为老母亲在那儿啊!马遵同意了,给了他三千人马,又让梁虔领三千人马去守上邽。
话说姜维到了冀城,魏延前来迎战,打了几个回合就佯装逃跑,放姜维进了冀城。而赵云那边也同样套路,把梁虔放进了上邽。
这时,诸葛亮又把夏侯懋从南安押了过来,骗他说姜维写信来了,要来归降以追随夏侯懋。然后诸葛亮威逼利诱他去冀县迎接姜维,就把夏侯懋给放了。
夏侯懋出了诸葛亮的大营,慌忙前往天水。诸葛亮又安排几个亲信,打扮成百姓的样子拦住夏侯懋,说姜维已经投降了诸葛亮。夏侯懋在天水找到了马遵,将之前和诸葛亮的对话,以及百姓的说辞,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马遵心想,姜维这小子谋反啊!
梁绪这时站出来,为姜维讨公道,说姜维是假装投降,其实是来救夏侯懋的。夏侯懋早就慌了神,根本听不进去。就在这时,诸葛亮找人冒充姜维,前来攻打。夏侯懋和马遵见到假姜维在城下耀武扬威,只好坚守不战。
而后,诸葛亮见时机成熟,就亲自往冀城而来。此时,冀城粮草不济,姜维正巧看到魏延的兵士在运粮草,情急之下就领兵劫粮。魏延的士兵一哄而散,目的就是骗姜维出城。等姜维反应过来,大将张翼已经拦住去路。
姜维战了几个回合,没占上风,就掉头转移。结果没走两步,王平又出来夹击。姜维奋战破敌,只剩下十几人追随。最后,张苞再次杀出,等来到冀城外的时候,只剩下单枪匹马。然而,冀城早就被魏延占领,姜维走投无路,想去投奔天水。
又饥又渴,又疲又惫,姜维孤零零地来到了天水城下,身后的土地已经被诸葛亮占个精光,身边的兵士们也一个不剩。马遵看到姜维回来,以为是刚才那个假姜维,便大骂起来,“你这个叛国贼,还敢再来骗我城池。我早就知道你投降蜀汉啦!”
不由分说,城墙上箭雨射下,姜维无处安身,只能仰天长叹,两眼泪流。
我还能去哪儿呢?所有人都以为我投降了,老家也没了,下属也没了,什么都没了,不如死了算了。可是,姜维不甘心啊,自己才26岁,一事无成,怎么能就此结束?于是,他憋了口气,默默地决定,“走你,老子去长安!”
就在这时,一辆小车从山坡上下来,上面坐着的人,头戴纶巾,手握羽扇,对姜维说:“伯约为何到这等境地还不投降呢?”
姜维四处张望,只见关兴领兵包围过来,也认出眼前这人正是诸葛亮,不得已下马归降。诸葛亮费劲心机,之前的数次埋伏已经给了姜维足够的机会和台阶,让其自行归降,可是都一一被姜维拒绝。如果最后这次再不成功,真的只能杀了姜维。
不过,姜维是一个识时务的人,思索了片刻,也深深感觉到了诸葛亮在自己身上的一番苦心,于是下马,单膝跪地,投降诸葛亮。诸葛亮一看,长舒一口气,喜笑颜开,连忙从车上下来,握住姜维的手,“我自从茅庐出来,到处寻找贤能之人,打算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下去,但是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人。今天我遇到了伯约,我此生的愿望算是了结了!”
姜维认为自己是名降将,能保全性命就好,没想到竟受到诸葛亮如此重用,感动得泪流满面,连忙拜谢。
这就是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收服姜维的故事,是不是十分精彩,一波三折?《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小说,很多剧情都是经过了改编,甚至直接杜撰,但是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却是十分成功的。每次读到这两回故事,我都感慨万千,捶胸顿足,最后怅然若失。
我不是因为姜维投降诸葛亮而觉得遗憾,而是我想到姜维之后的人生,再来思考这段故事,觉得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精神的碰撞,仿佛命中注定一般。
后世之人曾多次解读这段故事,有人说诸葛亮耍诈,有人说姜维不忠不孝。但我觉得现在让读者来下定论,还有点早,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来评判,请让我们读完后面的故事,再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