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举办课程的过程中,能看到一些学员,开始对课程很有兴趣,但是一涉及到收费就退缩了。关于收费问题,大家会有很多的议论,以下故事供大家在讨论学费问题时作为参考:
1.孔子与束脩之礼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思想,回国后,决定举办私学。有很多人都跑来求学,但孔子却大门紧闭。弟子问孔子:您说要开放您的思想,有教无类。结果大家都跑来了,你却让人家吃闭门羹,这是为何?
孔子说:你看看那些家伙手里有什么?
弟子回答:什么都没有。
孔子说:我周游列国,受尽艰难困苦,才修得了思想,他们两手空空地来,这样对吗?
弟子明白了:您思想不是免费的。
孔子说:当然。要想来学可以,十条腊肉。
群众们哄闹起来,听孔老二讲话还要拿腊肉,这人真是太自私了。
结果拿腊肉来听课的人很少,孔子的弟子很焦急,对孔子说:咱们还是别收腊肉了,太影响生源。生源少,不利您的思想传播。
孔子说:学习一种思想,连腊肉都不拿的人,你指望这种人会传播我的思想?
【论语原文7·7】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集注中解释:修,脯也,十脡为束。脯就是干肉,脡就是条状的干肉。用现代文解释,就是:只要有人自行送给我十条干肉,我就没有不教他的。)
朱熹在《论语集注》说的很透彻:“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修其至薄者。盖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于人,无不欲其入于善。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
意思说孔子收这点学费,是很薄的礼。
2.马一浮与往教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想邀请马一浮前往北大任教。马一浮用八个字谢绝了蔡元培的盛情:“古闻来学,未闻往教”。马一浮这样回复有其他原因;但是,“古闻来学,未闻往教”说出这样一个道理:知识是尊贵的,不需要打折出售,更不必送货上门。好货只卖给那些识货的人,不识货的人,卖给他,也是白瞎了那好货。所谓“来学”,是说学生主动登门“求教”,所谓“往教”,是说老师主动上门“送教”。按照中国的传统,“有来学无往教”,这里可能有所谓“师道尊严”倾向,或许和现代“服务”理念相牴牾,但它的精神内核是个“敬”字。敬老师,敬知识,敬课业,它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渴望,是积极主动地向老师“求教”,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由老师向你“求学”(求你学哦,宝贝)。“往教”多了,老师固然值得敬佩,但也会扼杀学生求知欲望。因为你过分“勤快”,学生就会养成依赖的习惯:你不教,我不学;你不催,我不做;你不提问,我不思考;你不考试,我不读书。没有了求学渴望,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学习的动机也就熄火,学习的效率也就低落。这就是“有往教而无来学”的恶果,勤教而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没有唤醒(干嘛硬逼着我学呀,人家才不爱学习呢!)一切的努力皆是枉然,枉了教育之道,也枉了学子之心。
3.王阳明与收学费
1509年,王阳明奉命到庐陵担任知县。路过湖南沅陵时,龙兴讲寺大当家的对王阳明说:这地方很少有人来,香火不旺,想请您在这里讲心学,提高下人气,旺旺香火,这也算是礼佛了。
王阳明说:可以啊,你召集人吧。
寺庙大当家的乐不可支地跑了出去,稍后,就来了一批人,在院子里叽叽喳喳,吵的王阳明耳鸣不已。
寺庙大当家的心花怒放,对王阳明说:您瞧您的影响力啊,能和佛祖比肩,随便一招呼,就来了这么多人。
王阳明说:收费。
什么?
王阳明重复了一遍:收费。
费用一收,跑了十分之九。
有人背后吐口水,呸,原本是来听听热闹的,想不到还收费,可见这王守仁不咋地,骗子。
王阳明对寺庙大当家的说:你瞧,我的影响力瞬间不见。
寺庙大当家的有些恼火:王圣人,你这不对。你应该有普度众生的心,免费讲课,传播你的心学。
王阳明说:真有心来听心学,不在乎一点学费。在乎那点学费的人,根本不会真的用心听心学。
总结:免费与付费
自至圣孔子开收费教育之始,此后的两千五百多年来,所有书院无不严格执行着收费教育的制度。直至近代以来的西式大专院校,同样收取学费后,才有资格接受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永远不要相信某些人的话:别看我(们)不交学费,但我(们)保证诚心学习。遗憾的是,一个没交学费或没交足额学费而能学好的人,如今还没有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