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读书与写作,一样都不能停
作为孔圣门人,曾子对自己的要求要比常人来得更加严格和极致。他每日都要三省其身,为的是及时回顾每日做人的不周全、做事的不仔细、做学问的不认真,进而迭代胸中所学。此“温故”之举,不得不说大有裨益。先贤尚且如此,你我,何能不效而仿之。
这几日,是12期行动营的践行阶段。学院老铁们,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自己的成长记录。
管理组人员也各显神通,不断通过各种方式给大家分享关于成长记录的要点。
排长叫我也给老铁们分享。
想着小菜一碟,我欣然允诺。
到了分享前几个小时,我却有点懵。
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那天晚上我做得并不好。
《有效学习》中第六章中,“思维假象”四个字让我恍然大悟。
我以为我懂了,其实我没懂,或是懂的没有我以为的多。
原来在写完自己的成长记录之后,我就停下了学习的脚步。
没有笔耕不辍的坚持、没有不顾一切的挑灯夜战、没有长伏案前的浑身酸痛,然后没有然后了。
在写成长记录这件事上,过度自信蒙蔽了我。
书中引用了比尔盖茨的一句话:“最棘手的客户是你最佳的学习资源。”
我想,万物同源,写作,也能从中借鉴:
偷师:水清亦有鱼、张佳玮、当年明月、阿城......这些人都是我的“同伴”,看、读、思考、抄写,应该成为我的日常微习惯,不积硅步,何以千里;
重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犹不可取。克服遗忘曲线的最佳方式,只能是笨拙地打开文档、活动手指、写。这种间隔,只能尽最大努力去缩小它;
刻意“慢一点”:一口吃不成胖子,写作路上的“快”与“慢”要两相结合,慢点想、多点想、仔细一点去想。外强中干这种毛病,时刻都应该要记在心上。
没有所谓的“一劳永逸”吧,我想。
要脱颖而出,只能这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