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买了张文质老师的《教育的勇气》这本书,这几天读完了第一部分《年轮的回声:一个教育思考者的生命叙事》,读完了这部分感触很深。
在张老师的生命中重要的人,最重要他人——他的傻叔叔;他的母亲、他的父亲,他的老师等等,这些都是他生命中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
为什么对他而言,叔叔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他人?书中写到:“我觉得,我对人生的很多理解,对善良的理解,首先是在这里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的。”生命中的某一些不幸,或者一些困难,也都可能有一种好的转化,在他叔叔身上,这种转化就很自然,就是给他一种善的教育,理解的教育,尊重的教育。“生命里面有一些东西是生出来的,生出来的东西往往是最有命运感的。我说到我一出生就有这么一个叔叔在那里等着我,等着我与他相遇。实际上他是启迪了我的生命,他用很困难的方式让我的生命变得更为开阔、更为深刻。”对叔叔的尊重、帮助、接纳、善待,是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变成了他们家庭教育的一个财富,也成了他们兄妹共有的一种成长的背景。
对他一生有更重要影响的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的童年过得是很痛苦的。文中写到“母亲很小就被当成童养媳卖掉了,6岁就开始放牛,不堪虐待。因为母亲的爷爷是地主,“成分不好”对母亲的影响很大。所以他母亲一生是不识字的,这是母亲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有一次,我女儿在家里玩游戏的时候,突然问了一句:‘奶奶,你童年的时候玩什么玩具呢?’没想到,母亲听完,潸然泪下。”童年对母亲烙下的惨痛记忆非常深刻。“母亲身体不好,主要是胃病。实际上,胃病跟劳累、饮食、饥饿是直接相关的,所以我经常听到她痛苦的呻吟。所以母亲这种痛苦的疼痛感,是我童年成长时非常重要的记忆。”
他的母亲对傻叔叔特别好,母亲对待叔叔的方式也给他树立了非常重要的榜样。这个榜样,不需要讲太多的道理,大家都可以看得到,感受得到。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特别强调的范本意识。
张老师在文章中还写到:“虽然在乡村看不到前景,但我总觉得,我对我母亲、对我叔叔以及对我的整个家庭是怀有责任的。我上大学之后,我有一个更明确的信念,就是希望我妈妈不要再干农活了,不要在太阳底下晒一整天了,希望我妈妈能够吃上白米饭,能够睡上安稳觉,能够衣食无忧……其实,对一个乡村的孩子来说,这已经是他伟大的梦想了。”
张老师在书中写到:“我很小的时候,觉得我父亲是个很强大的人”,他的父亲确实属于身强力壮的人,但是当他拿到华东师大录取通知书的通知书的那一天,他的父亲几乎是惊恐万分的。一方面,他不安中确实包含着对孩子的关怀;另一方面,有一些关怀,确实源自他内心所想的,就是他关怀的方向是跟他的内心思维内容是一致的。他内心的惊恐是从身体里长出来的,从环境、生存以及各种压力里长出来的。
张老师在书中还写道:“在我很小的时候,只要我一做错事,基本上就会挨父亲的揍,而且打的很狠。我想,是没有谁教育过他要怎么做父亲,甚至他也没有反省过怎么做父亲,只是用别人惯用的手法惩罚自己的儿子而已——又狠又重的打。”因为他肩负着一些责任,但是那个肩膀很脆弱,责任的重压扭曲了他的灵魂。
就是因为此,所以张老师在这种家庭教育的氛围里,对家庭、对亲子关系、对父亲这个角色有很多的反思,这个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去审视自己的父亲,而是在这种审视里,对人性有所察觉,进而一方面去理解它,另一方面形成自己的教育观或亲子观。从而帮助他去更开阔地理解更多的人。
张老师在书中还说:“从我个人成长的自我觉悟来说,其实我很早就非常有意识地要走自己的路,不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虽然我的父亲身上也有很多好的品格。”这便是父亲对他的影响。
张老师讲到他的阅读起点非常低,在学校里也没有读到什么有价值的书。在校外,可以到父亲的单位读《参考消息》。“尽管当时《参考消息》上的内容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打开了我的视野,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国家,产生了对这些国家的某种好奇。”当时还读到了《毛泽东选集》,遇到了《毛泽东选集》里的历史注释,成了一名历史爱好者。后来和堂哥堂姐交换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旗谱》、《沸腾的群山》、《苦菜花》、《三家巷》《篝火》等。到了初中,读过《木偶奇遇记》,因为要批水浒,老师领着读了《水浒传》。在一次学校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当时只有三个人获得一等奖,张老师就是其中一个,所以后来张老师选择了学习文科。
在那个图书匮乏的年代,燃气了对阅读的热情,保持了对阅读的强烈情感。从而保持了一种生命的热情,一种好奇心,并做为生命中最大的一种前进动力。
张老师说当时的小学教材太糟糕了,“语文课上我学了些什么,基本上现在都忘记了。”但是忘不了精彩的童年,那个时候,张老师玩得很开心。最难忘的是自己小学毕业作文只得了五分。不是老师批改的太严,而是自己真正没有学到什么。张老师说,当时老师对于怎么写作文,老师也没有教,小学教育是很糟糕的。因为张老师是抄了别人的作文,老师是能看出了谁是抄的,谁是自己写的的,所以老师给张老师只得了五分。虽然张老师的小学成绩不好,张老师的小学生活是苦涩的,但是并没有影响张老师前进的步伐,并没有影响张老师前进的方向,因为他知道他“要走自己的路”。
虽然张老师的童年有些苦涩,但是还是很快乐的;虽然张老师的小学生活、初中生活不丰富,但是找到了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在他自己很小的意识里,他就知道要走自己的路。张老师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华东师大。
张老师在书中说:“我不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是指我不要走他给我安排的那条所谓的人生之路。”书中还讲到:“我选择了少数人走的路。”张老师说:“这些年做的研究,如果要去申报成果,它肯定可能得到体制的某些肯定,但对此我基本是拒绝的。”我在读到这样的话语的时候我更感到了张老师的伟大。
读完了张老师《教育的勇气》第一部分,边读着边感慨着,感慨着书中的故事,感慨着张老师的思想,感慨着张老师的精神。一个人要想走正道,就有贵人相助。心存善念,不断向前,这是我们读书学习的人都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