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个人从自己有限的认知去理解一个概念,可能存在诸多错误。
1
人类世界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这句话应该没有错。我们之所以每天忙忙碌碌,是因为我们认为所做的会产生一个结果,而我们想要的就是这个结果。所以我们会做目标管理,会对未来做预测,会去寻找问题的原因以进行改进。如果因果关系完全不存在,那世界就乱了,很难想象会乱成什么样子。
因果关系是复杂的。有简单的因果关系,一目了然;也有复杂的因果关系,皓首穷经也找不到所以然。比如癌症怎么产生的?上帝是否存在?宇宙怎么形成的?
因果关系有一个特征,就是在原因和结果之间一定存在间隔时间,不管这个间隔长短,一定是存在的,而且原因在结果之前。李笑来讲,和时间做朋友,要有耐心,就是因为原因要产生结果需要时间,耐心就是能够忍受这段时间,等待结果的产生。
我们都知道“揠苗助长”的预言。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稻苗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只有耐心等待才能看到稻子的成熟。预言中的农夫没有这个“耐心”,忽略了因果关系中的时间因素,成为故事中的笑柄。
2
是否具有耐心以及耐心的大小,决定这个人思维的时间跨度。有人能够看得比较长远,能够思考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事情,就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很多人目光短浅,根本不具备长远思考的能力,对事情没有耐心。
我本人就属于“鼠目寸光”类型的,很难去思考未来几十年或者短了说几年的事情,所以不会去做这么长远的目标,相应的在每个当下也没有有目的的为长远未来所做的努力,或者没有为长远的结果种下原因。
比如说,我总觉得应该珍惜时间做些事情,但很难确定做什么。学习一门技能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付出,著名的“10000小时”理论就说需要10000小时。而没有耐心的我根本没有这个耐心,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在一年内取得的成果。所以很多事情都没有做,而后来发现,时间还是一样的流逝了,进而常常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做点什么。
《肖申克的救赎》是经典影片,主角安迪能够用20年的时间去挖通一条隧道,从而成功越狱。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开始就要站在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产生结果的基础上去决定是否做这样的事情,如果不具备耐心,这样的工程根本没有办法完成。
3
能在多大的时间跨度上思考问题,是人能够取得多大成就的根本。而支撑这么大时间跨度思考的,是耐心。
李笑来把耐心作为成功的核心素质。他说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本质就是有足够的耐心。
耐心则是在任何工作、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前提。哪怕是在生活中,耐心也很重要。比如说,获得真爱是需要耐心的,因为真爱的定义就是你心甘情愿地在另外一个人或一些人身上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不计回报。
有人说,努力没有回报,可能是因为你没有这个耐心支持你跨越相应时间长度去等待结果的产生。甚至,有些努力产生结果所需要的时间是你一生的时间都不够的,那么当然看不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