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载体,其合理地分析与使用是一线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教师对教材的认知、使用思路以及对应的实施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对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很大影响。因此,有效的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学科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上周五(7月31日),三好教师联盟联合刘鹰工作室在“刘鹰英语教学微信二群”进行了关于“如何有效分析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云教学研讨公益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陈力老师;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成都市双流区初中英语教研员程德金老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新标准及北师大教材及教师用书作者和编委樊波老师担任嘉宾老师,与老师们进行交流研讨。
(老师们参与活动讨论图)
研讨中几位嘉宾老师对小、初、高三个学段的一线英语教师在教材分析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我们将他们的解答进行了精华梳理,分享给各位老师。
Q1 教学中如何对英语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有什么原则和方法?
陈力:这个问题是一位高中老师提的,但我想小学和初中英语老师中也一定会存在类似的疑惑和问题。所以,我下面聊的内容,不仅针对高中英语教材使用,也包括小学和初中英语教材的调整和取舍问题。
这位老师的问题是“教材怎样调整,有什么原则和方法”,也就是HOW的问题。逻辑上,这个问题可分解为3个小问题:1) 为什么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取舍(也就是WHY)?2) 教材调整取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也就是WHAT)?3) 教材取舍调整需要注意什么(也就是HOW)?
因为我们在思考如何做某件事才算“正确”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们做这件事的目的或初心是什么?那么,教学中我们为什么要对英语教材进行取舍整合呢?或者说,我们整合取舍英语教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为了“符合课程的新教学理念”吗?还是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吗?当然,这些也可以勉强算作某种表面上的原因或目的。
但在我看来,不论“符合课程的新教学理念”还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类似的理念或者表述,显然不是教材调整的根本原因,也不是我们调整取舍教材的真正目的。我们教学中之所以经常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取舍,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教学内容“更适合自己的学生”。尽管有人可能有不同意见,但至少目前为止,我仍认为这就是最重要的原因和目的,即教材调整取舍的目的WHY。
接下来我们来解决WHAT和HOW。明确调整教材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之后,这也为调整教材的原则和方法问题提供了方向。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教材调整和取舍的原则和方法就是——通过分析、对照,发现并调整教材中那些“不适合你所教学生实际水平和需求”的内容。
分析、发现调整教材中“不适合你所教学生实际水平和需求”的内容,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非常不易。至少需要这4个方面的条件:1) 教师须熟悉课标;2) 教师须熟悉教材教参;3) 教师须熟悉学生;4) 教师须熟悉自己。
Q2 外研新标准小学英语分析教材时,我们应该重文本故事,还是课后的活动练习?尤其是第二单元文本后的活动练习较多,是一步一步挨着进行活动练习?还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整合呢?
樊波:外研社教材在设计时,第1课时Unit 1在处理时,最重要的核心是放在对教材中最长的文本(语篇)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换句话说,就是将对主题意义、核心语言的理解放在整个文本(语篇)解读的过程中,所以文本(语篇)解读是第一课时最重要的教学活动。所有版本的教材,每一个活动都有其对应的设计理念和培养学生不同能力的要求。一般来说,我们强调以单元整合设计下的单课时目标,然后再设计每个活动的目标。
Q3 教材需要分析哪些内容,含有哪几类版块呢?类似于17版课标中语篇分析的“What, How, Why”三种角度吗?
程德金:回答问题前,想要先和老师们交流探讨下,对2017版英语新课标中提及的“语篇”的认识与理解。关于语篇,陈力老师曾用“英语老师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下A+”这一个简单的案例来表述什么是“语篇”:语篇是完整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就其长度而言,它可以是一个单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本书甚至几本书;就其形式而言,它可以是连续的语篇、非连续的语篇、也可以是多模态的语篇。
这样看来,我们所说的教材分析、教材解读,其实就是语篇的分析与解读。因为按照语篇的定义、长度和形式,教材无论是从一本书的角度、一个单元的角度还是具体的某一课时内容,它们都是一个“语篇”,即完整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
因此,如果教师仍然以语言知识的进阶为主线,仍然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角度分析与解读教材,那么教材内部内在的情境、内容、活动和语言等似乎就没有多大的内在关联。但如果基于“语篇”主题意义探究就能够剖析出教材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就会发现语言所承载的真实意义,会清楚地发现教材各板块以及板块学练之间的情境、内容、活动和语言等的内在连贯与逻辑关联,从而改变教师“只关注某一教学板块而忽略全局”的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