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各种吐槽,可是我们依然必须面对,这就是一个拼爹娘的时代。
不久前引发网络热议的某知名附小学生利用大数据研究苏轼并写出论文一事,抛开争议不说,显然看到这又是在拼爹妈。
买天价学区房只是拼爹妈的一种显性表现,类似这样学术方面拼爹妈的同样屡见不鲜。中小学生参加的某知名科技论坛竞赛,最终成果是要交调查报告、论文等,对小学生来讲,仅仅靠学校老师指导写出研究论文确实也是很难很难的,所以通常是需要全家总动员参与进来的。就连大学生里也有些人发表的论文是借助爸妈力量完成的。
其实别说咱国内,就是国外,也一样拼爹妈。能进常春藤学校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家庭背景的,也有一些孩子的学生成果是依靠父母取得的。就连比尔盖茨也不是无缘无故成功的。IBM怎么会把那么大的一个订单交给当年他们那样几个穿着牛仔裤的辍学生?如果比尔盖茨的母亲当年不是IBM的高级主管,或许盖茨的创业之路要曲折得多。
可见,拼爹娘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是,假如我们不是精英阶层只是普通人,假如我们也没有能力指导孩子获得学术成果,我们怎么办?我们还能做什么?
学校的DI社团招募了一批新成员准备参加比赛,到了制作道具、服装的阶段,就有退出的成员了。原因除了有些同学参加的课外班太多精力不够,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有些家长不够支持。
DI,是英文DestinationImagine(目的地的想象)的缩写。所谓DI,就是头脑奥林匹克(Drill instructor)的意思,北京叫DI,上海叫OM,是由美国引进的,主要是开发青少年的智力。DI的竞赛形式是由参赛者最多七人组成一个组,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设计情节、制作道具,根据比赛内容编一个8分钟的短剧,将科技制作与短剧结合在一起展现出来。除了事先准备好的短剧,还有现场抽题考查,以免参赛学生完全依赖于老师和成人的帮助。
除了现场抽题作答,参赛队在赛前的编剧、制作道具服装、剧本排练准备是极其关键的。这一次,我们的参赛队过关斩将取得市级一等奖,当然少不了领队老师指导参赛队员们认真排练,但家长们的积极配合同样重要。
由于比赛的特殊性,服装道具必须完全依靠自主设计制作,所以想参加比赛的孩子必须有家长作为强大的后盾来支持配合。给孩子设计制作演出服,小雨妈妈一针一线缝制出的古装跟买的一样精美,翻看背面的阵脚才能看出是手工制作;小柳和爸爸妈妈全家总动员,淘宝上购买材料,量体而作的武士服帅气漂亮;老师、家长一起制作的大型背景道具,光通电测试就鼓捣了好几个晚上……
从赛前近两个月的配合准备到参加比赛,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历练,更使他们体会到了什么是团结协作,什么是努力坚持。而他们即将迎来的全国总决赛,更能大大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见识,多一份人生体验。
也许,这些孩子的父母只是普通人,但是这些父母肯于为了给孩子创造条件而竭尽全力,因而他们的孩子便比别的孩子多了一些历练的机会,多了一些成长的体验。
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涵盖的方面很多,有相当多的内容是需要家长进行配合的。但是不同的家庭,家长不同的态度,往往导致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也会出现极大的差距,甚至造成两极分化。
10月底我们去了远郊区县一所大山深处的示范小学交流学习,与五年级孩子们一起上了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虽然是大山深处的学校,但是老师的授课理念完全和城中心的优秀老师同步,班上有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也同样让我们为之喝彩,不过也能看出有个别同学完全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去,基本就是在听天书。
课后交流的时候,授课老师告诉我们,他们学校的学生都是住宿在学校的,一个年级仅有一个班,班上也只有十几位学生,老师轮流留宿学校管理学生。也就是说,周一到周五,所有学生接受的所有管理和指导是完全相同的,造成学生间极大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是周末回家这两天。
即便是大山深处的农村,孩子的父母也有极其重视孩子学习习惯培养的。这里远离城镇,基本没有课外班,但是一样有网络,所以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会利用网络帮助孩子寻找学习资源,也会给孩子买来各种课外书籍丰富孩子的知识储备。因此,课堂上我们看到几个思维活跃、表达流畅,甚至朗诵深情的孩子,都出自这样的家庭。
反之,班上的学困生基本是父母长期打工在外,只有老人在家陪着孩子,老人从来都是隔辈疼,往往会妥协放松要求,于是这些留守儿童就成为学困生的“主力”了。每周2天的不同积攒到了五年级,最终差距大到完全不在一个水准上,仿佛相差了2个年级。
这所寄宿制农村小学所反映出的状况是最具代表性的,其实城市里的学生也一样。
朗读训练在语文学习中是最基础的,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每学一篇新课文我都会布置学生回家认真读书预习,做到朗读正确流利。这样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理解的时候就会效果高很多。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难免会有偷懒省事的,根本不读书,来到课堂上读书的时候甚至连字都不认得、一个句子都磕磕巴巴读不通顺,于是请家长在家帮助督促孩子认真读书。
然而,依然有孩子不认得字,读不成句。原因呢,很简单,有的家长连听都没有听,只是问孩子一句“读书了吗?”孩子说读了便过关了。于是,同样坐在一间教室里上课,有的孩子在品词品句琢磨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的孩子还没弄明白课文究竟讲了些什么。长此以往,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怎么能没有差距呢?
所以,不需要您有多大的学问,不需要您有多么雄厚的资本,只要您本着对自己孩子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环节,您的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跟随学校教育教学逐步形成应有的能力。
总听到有些家长诉苦:“孩子不听话,我们也管不了。”“这孩子怎么就是不爱读书不爱学习……”
当家长发出这样的声音时,其实他们都忽略或是回避了一点:自己是怎么做的。
有的孩子完全没有阅读的习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家几乎从不读书,孩子从小就缺少这种读书的氛围。这能怪孩子吗?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天天都在督促孩子学习,怎么孩子的学习一点起色都没有?要知道,假如家长在一边看着电视、捧着手机,即便嘴上再催促孩子快学习、好好学习,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也是负面的。
有的孩子在出现问题的早期,家长觉得孩子还小,树大自直,或者根本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把这些当作问题是小题大做,于是不加以重视,不加以理会。到了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他们才惊觉,此时要想纠正这些问题竟然好难好难!
……
凡此种种,都说明我们作为家长的不到位。而我们教过的学生中,有些家长是文化水平有限,所以对于孩子的习惯培养不得法;有些家长是学历很高,但是忙于事业,把孩子托付给老人、保姆或者机构,却在教育培养孩子时缺失了最重要的陪同成长。这样的家庭造就的孩子往往会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很难依靠学校和老师来改变的。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即便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不过是希望他们成长得更顺利,日后能有更多的选择权,而并非以培养天才为目标。按理说,这样的目标对于智力水平相差无多的几乎所有孩子来说,都是可以达到的。
但就是照这样的目标来培养孩子,也不得不面对拼爹拼娘的现实,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能做什么呢?
给大家几点建议:
一、做合格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没有人生来便会做父母,孩子需要学习,父母也一样需要学习。当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越来越懂得如何去面对我们的孩子,如何去指导、陪伴我们的孩子,孩子必然会起跑线之后越来越加速。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孩子做得不到的,一定是父母没有做好示范。孩子天生善于模仿,他们就是一面镜子,会照出父母的优点,也会放大父母的不足。有人说孩子是复印件,而父母是原件,复印件上有错误,需要改的首先是原件,此话极有道理。
三、把培养孩子当作最重要的事业,不让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失。
父母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有时效性,不让自己要在有效期里缺失。工作与事业再成功、赚的钱再多,孩子没有教养培养好,这一辈子的幸福与成功都会是打了折扣的。没有白白付出的努力,天道酬勤,在教育孩子这项事业上同样应验。
四、尽一切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不要让孩子输在父母不管上。
为孩子创造条件,除了物质条件,更多的是提供可能的帮助。没有父母的坚持,孩子可能无法坚持几年如一日的奔波去学习特长;没有父母的支持,孩子可能会放弃很多比赛,无法参与;没有父母的鼓励,孩子可能不会重视当小干部历练自己……
所以,即便我们不是精英阶层,即便我们没有学术方面的特长,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也应该拼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