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伶壹
导言
因为一篇的乐章,一个被丈夫和3岁女儿逼入绝境的女人,为了自救而卷入了一桩跨越国际的残忍的阴谋之中。一位音乐人想用自己的音乐来抗争,但在枪口之下无力抵抗,在失去了家人,失去爱人之后,写下了焚曲。这篇陈旧的铅笔手写乐章,拯救了一个在危险边缘的家庭,也掀起了一个民族迟来70年的胜利。
书籍简要介绍
拿到古董店淘来的乐章之后,茱莉亚迫不及待的想要练习,但每次练习时,家中都会发生血腥的意外。因为母亲的遗传精神病史,茱莉亚也被家人怀疑会伤害女儿,想到死在精神病院的妈妈,她决定亲自探索诅咒乐章的真相。追寻真相的路上也危险重重,险些丧命,幸运的是真相解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也因此她得到了提前的救治,免于因肿瘤丧命。
被铭记的受害者与英雄
茱莉亚一行,经历追杀磨难,好友也负伤卷入其中,但证明了真相的她,在弗朗西斯卡一行人眼里是个扳倒一个总理的大英雄,她因此被铭记。70年后,焚曲的作曲者洛伦佐,因真相的揭示,死后又重新被人作为受害的作曲家而铭记,甚至住过的地方被重新标记题字。可这并不是全部,真相并未全部揭晓,参与了这段历史的,还有洛伦佐好心的爱人劳拉一家,他们为了救更多的犹太人最终丧命。这些英雄也该被铭记。
悬疑女王笔下的燃烧乐章
苔丝·格里森,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而后取得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博士学位。她的每一本小说都是美国惊悚大师史蒂芬.金的必备藏书。美国出版界公认的“悬疑女王”。《焚曲》被美国悬疑爱好者认为是她的成就至高之作。就像她笔下的作曲家洛伦佐,用一篇破旧的乐章揭示一段抹掉的历史一样,她也是用自己的笔来讨伐企图磨灭真相之人的英雄,曾经的暴行可以被烧掉痕迹,历史却不可能被掩藏。
和平时代对二战的重新审视
《焚曲》在和平年代重新审视了二战期间的战争与人性,并且安排了竞选与暗杀的情节,来表明战争已过,但余响回荡至今,如同流传下来的焚曲乐章,即便当时的人们都已故去,但战争对人民的影响是难以平复的。也正是因为曾经的这段战征中的人性美与丑,我们才更要期待完美的人性,并且不弃的追求。
战争中人性的缩影
哥哥马科尔是带着哭声,挥舞着拳脚来到这个世界的,对这个世界满是愤怒。马科尔警醒的敏感和先知先觉,让他不断的想要提醒弟弟洛伦佐和家人处境的危险,但父亲不打算放弃自己的店,弟弟也不肯放弃自己的爱情,马科尔本可以独自离开意大利躲避降临的厄运,却最终也没有离开,和家人一起承受着苦难。最后可能因为他的机警,得以逃生,但相信背负着内心幸存者的罪恶的他,余生并不好过。
妹妹皮亚是最小,也是在母亲本不可能生育之时奇迹般来到这个世界的。幼小的她格外懂事,努力的维护战争来临分歧四起的一家,但最终难逃厄运,只能随波而去。
洛伦佐是家中的次子,出生时几乎没有哭声,但是脑袋会转向任何一个发出声音的地方,专心聆听世界,倾听鸟鸣,倾听音符。长大后一样专心于自己的音乐世界,所以都对战争带来的影响后知后觉。
开始洛伦佐想要用自己的音乐,来捍卫自己的爱情,但在民族冲突、与国家冲突的背景下变得脆不堪折。被抓后,洛伦佐想要用自己的音乐,来祈求保护自己的家人,但在德军的枪口下,只能侥幸独活。
一个男人在战争面前,保护不了自己的女人和家人,每天还要在自己族人被焚烧的烟雾中,为德军演奏自己的乐章以求苟活,他接受自己难逃死亡的定局,但还是写下的焚曲,这是他最后的反抗。
克洛蒂上校,喜欢音乐的仁慈,爱才惜才,给洛伦佐苟活的机会,他是善良的?面对洛伦佐请求救助家人,哪怕只给送点吃的都冷言拒绝,他是凶恶的?克洛蒂上校就是战争中人性善恶转变的恶魔。自己更名换姓,在小村庄死去多年后,他后代还会为了掩藏这段罪行而杀人灭口。
然而人性并非在战争面前软弱无力,劳拉巴尔博尼一家是善良的,而且劳拉公然反抗执意与洛伦佐演出。到后来巴尔博尼教授收留犹太人被捕,游行被杀害。他们一家都闪耀着是人性善的光辉。
结语
《焚曲》开篇用茱莉亚家中的血腥惨案,打破小家庭的安宁。一只宠物,一个伤口都可以引起整个家庭的崩塌,更何况一段时日的冷枪烈炮下,对战许久的国家战争呢?战争永远没有真正的赢家,但是总有真正的受害者,那就是承受战争之苦的人民,战争过后国家可以和解,但刺入人心的创伤永远都难以磨灭。
关于我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很多二战题材的作品,无论是影视也好,书籍也好,都很容易被追捧。可能正是因为这些作品是在和平年代对战争的回望,而且都聚焦在战争与人性的原因。这些作品都是作家出于对人类终极命运的眺望,用艺术化的方式重现,以唤起欣赏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深入人心。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焚曲》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