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被朋友拉着在她房间里看了《踏雪寻梅》这部电影。虽然很早之前对这部文艺片就有所耳闻,也正因为这部剧的女主演“春夏”一举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而认识了这位全身上下透露着文艺气息的年轻艺人。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说“压抑”。——极其残暴的分解尸体的方式,以及两个都想追寻死亡的青年,就连破案的警察都只是一个有着破碎家庭的中年大叔。在香港这座巨大的城市里,多少年轻的人像女主“王佳梅”一样怀揣着美好的梦想从偏远地方来到大都市,以为努力和付出就能有所收获。但是以前的生活局限,让他们对于大城市的生活只有意想不到没有多少从容不迫。有时候我常常会在想:一个没有怎么读过书的孩子,可能还没有等到知道读书能获得什么的时候,就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也正是没有这个机会去接触到书和教育,导致眼光和见识的缺少,恶性循环,是贫穷的开端也导致着悲剧的收尾。
这部电影最令我感到压抑和窒息的一点就是这种对于生活的绝望。王佳梅死后,她姐姐和母亲依然在香港生活,继父瘫痪在床,家庭依旧贫困。住在像围起来的工厂一样大的一望无际的居民楼里,看不到蓝天和绿树,只有拥挤和廉价,这是2010年—2012年的中国香港,距离当下也不到几年的时间,那么,可想而知,此刻及当下,全世界正有多少人同样生活在这种“挣扎里”。人们可以很快使用上手机、电脑,这样的时代新鲜产品,但一个家庭的根本变化没有十几二十年的付出,是没办法彻底“挣脱”的。从前,我听过一句话,我觉得它是那样的刺耳,“洗掉黄泥巴根根”——意思是摆脱农民的身份。这是奶奶辈的人对后辈的嘱托,但是这背后有关思维和社会身份的转换,总是时常敲打着我,我会觉得刺耳,是因为感到这是一种可叹与可悲。可叹,炎黄子孙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人骨子里的那种认命;可悲,中国强大的社会关系背后交错复杂的人性心理以及实现阶层突破的人少而多不容易。
很喜欢电影开头,王佳梅坐上火车在火车站发生的场景,最后,电影结尾再次播放了火车站的场景。王佳梅在片头和片尾都哼起的那首歌,简单而空灵的嗓音,总让人觉得十分惋惜。看向火车玻璃车车窗外的那双眼睛——如此清澈的目光,可惜,在茫茫无际的香港凡尘生活里永远地熄灭了。
王佳梅死了,她说:她想死。就算她活下来,也是和姐姐一样难以逃脱现实家庭的现状,以及自身的局限早早误入歧路再也难以摆脱的“援交命运”吧,与其生不如死。影片还另我感到压抑的事是:现实中,谁也不是谁的救世主。如果遇到另一个“王佳梅”,我也只会感到无力,并不知道该如何相助吧。如果一切都未发生之前,我会对“王佳梅”说,别离开你的爸爸,别辍学,别在毫无一技之长的情况下去香港,多看点书吧,少追星,你的世界需要你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