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创办儒学后的明朝时期,由两位非常特别的大儒一位叫王阳明,另一位就是顾宪成。在这两位中,王阳明应该是比较出名的一位,因为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可是顾宪成提出了事事关心的观点。
他曾写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从对联中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入耳的是风声雨声,还有读书声,可是顾宪成肯定不止只不仅仅在表达这些声音到了耳朵里。所以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分为两类,一类是风声雨声,另一类是读书声。风声雨声很明显是大自然发出的声音,另一个读书声不仅仅是儿童在读《三字经》的那种声音,而是中国文化文明之声。从对联中的第二句话可以知道顾宪成关心的是家事国事和天下事。我们平时心心念念的事情都是那些自己的事,就比如说我们想吃什么,想穿什么,自己开心不开心一类的事。可是顾宪成在这里关心的是和自己的事情相对的那一类事情,但有些也跟自己的事情有关系,比如说家事,那是因为我们在家中生活,我们也在国家生活,所以国家的事情也跟我们的事情有关系。
而且声声入耳,事事关心。已经可以概括儒家的结构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还有儒家的仁心发出的两个方面成绩与成人成事成就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在这个结构中修身是自己的事,齐家是自己家里的事情,治国是国家的事情,平天下是天下的事情。所以这个仁心的外推它不仅仅是我们今天只读书,将来在外推,并没有这个将来这一说,儒家的这个仁并不仅仅讲的是知,知道这件事情,而是讲的知行合一。正像阳明先生所说,当我们会得时,只说一个之便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便自有知在。
其实顾宪成小的时候,家境本身就十分清贫,在他路六岁的时候就进私房读书。在自己所居的简陋的墙壁上写了这两句话,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顾宪成小的时候他的精神之根就扎在了孔子的书上和孔子的弟子颜回身上,孔子的弟子颜回曾经居住在陋巷,一旦食一瓢饮,但是还是十分快乐,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顾宪成所说的事事关心和声声入耳,正是呼应了儒家的孔子与颜回,更是呼应了儒家的整体的那个仁心的结构。
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两种意思,一个是贬义的意思一个是褒义的意思,第一种的意思是纯粹的书呆子,整天就在抱这本书看,从来不关心其他的事情。第二种意思就是,看书专心致志的。而我觉得在我们现在的年龄应该选择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第二种意思。干什么事情都专心致志的,虽然这种情况有局限性,他有可能跟不上时代,可是我们在书中可以取得好多比时代都要先进的知识。像顾宪成所说的那个声声入耳事事关心,我们现在其实并不需要做的,我们没必要关心国家的大事和天下的大事,而且就算我们关心了,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
可是在当时顾宪成所处的那个时代,和他的那那个儒学,正是需要声声入耳,事事关心,这像孔子那样成为那一盏夜灯,才能成为真正的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