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有感
作者:南宫浩然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名著,记录了他从幼年到青年的一些事情。书里刻画了许多人物,如慈祥善良又守旧迷信的长妈妈,两面三刀的衍太太,方正、质朴又博学的寿镜吾老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但我认为刻画最全面、最深刻的便是第十篇中的范爱农这个人物了。从他身上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民族与社会风貌。
第十章《范爱农》一开始就描写了作者、范爱农等爱国留学生在同乡会的争执。徐锡麟等爱国义士被杀,到底要不要发电报回去,痛斥满清政府的无人道呢?鲁迅等人主张发电报,但范爱农却说:“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屁电报呢?”鲁迅先生便十分愤怒,“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认为他很懦弱,“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但是,范爱农心里实际上“更悲愤”,他的心比谁都痛。可他知道,要想为老师报仇,就应脚踏实地地付出行动,并不是空说豪言壮语,做行动上的矮子。而他对鲁迅的厌恶和他的爱憎分明却使他的行为连鲁迅也无法理解,使众人觉得他“离奇而可恶”,不被世人认可。
后来,鲁迅与范爱农再遇时,范爱农已变得十分寒酸,“头上都有白发了,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还爱饮酒。他以前并没有这个爱好,这是因为范爱农的坦率正直使他一直看不惯社会的黑暗。“白眼看鸡虫”,但在那个“鸡虫”遍地的时代,他的“白眼”是完全不会被容纳的。在遍地乌鸦的地方,天鹅的白也是一种罪。他还是徐锡麟的学生,被很多人当作“危险分子”。他原本也像大部分爱国志士一样,想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他“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被当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他也只能“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借酒消愁。
范爱农也和其他志士一样,盼望着革命的到来,可以摆脱困境,一展宏图。辛亥革命之后,范爱农非常高兴,“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但他却看到“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先前还生机勃勃的革命党被金钱与权利迷了双眼,化身为官僚大都督,他不禁又失望了。但他仍未放弃,“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功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可正因为他如此努力,他的学监也被教会会长设法去掉了。范爱农终心灰意冷,便恢复如初,继续酗酒,最后贫困潦倒,溺水而死。
呜呼哀哉!辛亥革命并不彻底,治标不治本,换汤不换药,封建势力只不过换了一件外衣。最终导致这位孤傲倔强、坦率正直又爱憎分明的爱国者就此消亡。
“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幽谷无穷夜,新宫自在春。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鲁迅先生的这一首《哭范爱农》写尽了范爱农的悲苦一生和对他的无限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