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科学认知。孩子没有足够的情绪处理能力是主要原因。这些年对大脑的研究发现,人类情绪主要并不在高层次的大脑皮质区运作,而是在边缘系统这些比较低层次、比较原始的脑区运作。简单的说,孩子的情绪处理,更像是条件反射。就好像是我们的眼睛被强光照射后,瞳孔收缩一下。它是不经思考就回应了的。所以孩子遇到事情大哭大闹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家长要有理性的认知。
二、处理事件前,先处理情绪。不然“情绪一来,就淹没了理智”。主要是教会孩子情绪表达,学习通过语言表达内在的状态,通俗地讲,就是让孩子有什么事说出来。家长要有同理性,孩子大哭大闹,首先要引导孩子安静下来,再倾听他的诉说,关键在于同理性和及时恰当反馈。最终要的效果是让孩子觉得简单的诉说比哭闹和打滚有用。另外,平时在孩子有各种情绪状况的时候,你就要先做一件事情,就是教他“先描述情境,再表达感受”。比如孩子有状况的时候,你就会“帮他说”:“哥哥弄倒了你的积木,你很生气,对不对!”然后他就知道,我现在这个感受、这个状况,这个名称叫做“生气”,而理由是我收到了生日礼物和哥哥很可恶地弄倒了我的积木。另外,当孩子真的这样说的时候,你一定要立刻回应他。然后小孩就会发现,我不用哭不用闹不用滚得满身大汗,我只要靠一张嘴说一句,妈妈就会自动帮我修理哥哥,真是太好了。这样,孩子下次就会愿意再尝试用说的。
三、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比如,有同学把孩子的玩具弄坏了,他就很生气,他表达说“他弄倒了我的玩具,我很生气”,接下来你就要和他说“你很生气哦”来同理他。然后你要问说“那你很生气,要怎样才会不生气呢?”孩子可能会说,让对方赔偿一个新玩具或者赔偿一个他心怡的其他玩具。对当事人来说,如果他自己的玩具坏了,而他因此真的得到心怡的玩具,他所有的创伤都平复了。也就是说,这个协商的结果,才是当事人真正想要的。所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实你要让孩子自己去想。但对方可能说“什么,不行啊,我才不要给他”。这时候你不要仲裁,不要给意见,只要穿针引线就好了。那你就问对方说“那可是你把对方玩具弄坏,你对不起人家哦”,对方的孩子可能就会说“给他新玩具不行,那这样好了,我给另一个XX玩具”。如果孩子说“好”,好,那就成交了,事情结束了!他们都得到彼此满意的结果。如果孩子说“不行啦,要XXX”,你就再次引导他们沟通。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去想,在这个情况下,什么样的东西是我可以接受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