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一百五十八):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在北洋史上,在波澜诡谲的南北宦海中,有两颗同时冉冉上升的新星,璀璨夺目,备受注目,一度被认为是军阀混战中的希望,他们就是北方的吴佩孚和南方的陈炯明。说来也巧,两人都是前清秀才出身,在当时堪称金光闪闪的高学历,也都是书生从军,都很会领兵打仗,两人都是至性至情的性格,廉洁自守,为人忠直,宁折不弯,一南一北,似有延津剑合之势。所以当时常把他们相提并论,也比北洋末年“南鹿北獐”的陆荣廷和张作霖有底蕴、有气质,被称为“南陈北吴”亦或是“南北两秀才”。然而这俩秀才的峥嵘一生,可不是两位绿林老前辈的草莽做派,更多的还是军阀之中有书生的意气使然。
吴佩孚和陈炯明虽然都是秀才,但传统功名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吴佩孚是从头扎青巾的清朝护军起家,是真正的行伍出身,而陈炯明是读师范,读律法,入仕途起家。不同的起点,对他们两人日后的宦海决策,都有不同的影响,留下了鲜明的印记。而且两人都有着某种程度的道德洁癖,这也是两人的相似之处,吴佩孚的洁癖是奉行不借外债、不住租界、不与洋人勾结、不做督军、不抢地盘的“五不主义”。第二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吴佩孚硬是乘坐海轮南下,就是不肯经过租界。陈炯明于公于私都有一定的禁锢,他自称不知钱是何物,不知女色为何事。他有两枚图章,一枚是“不二色”,另一枚是“不蓄私财”。
陈炯明确实也有身体力行,自从与南军扛纛人分道扬镳之后,陈炯明与吴佩孚暗中勾结之声甚嚣尘上,还有多封陈致吴的“密电”。其实亦可以称之为两人之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但结盟的可能性则甚微,因为两人都是原则性很强的人,或者说都是棱角分明,投机取巧的事不愿做,要他们为某种短期的利益放弃原则,他们做不到。其实从文化的根本上来说,吴、陈二人代表着书生所特有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执着。吴佩孚是伦理纲常的最后禁锢者与守护者,而陈炯明则是摸着石头过河,求变鼎新的先行者。他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有着很多相通、相同之处。
最终,两人的庙堂追求,也有许多互相契合之处,从书生本色上来看,不过是两个残存士子背影的悲剧人物。毕竟“陈氏为人刚毅果敢沉默寡言,其私人道德,可为南北权要之模范。”章太炎也誉陈“清操绝于时人,于广中弥不可得”。但陈炯明仍是黑白相间的脸谱,至于吴佩孚,一代儒帅的名号,虽然也是实打实的本钱,但是不服输的精神,也让其在晚年差点湿了鞋。毕竟军阀之中的书生,即使是秀才出身,仍是一入江湖深似海,归根结底还是武夫做派,还是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初心与禁锢,南北两秀才,也就注定被拆台。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菜根谭》、《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