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做一件事情,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忘记了长时间一个姿态带来的身体不适感,说明进入了心流状态。玩游戏、看书、看电视、做方案、购物、画画、写作……很多事情都给了我这种体验。
心理学家米哈里把心流定义为“对所做的事情全身心投入的感受,心流产生的时候,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过去我有心流体验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完全不知道心流体验可以人为创造,而不是仅仅被动体验。
他总结了“心流”的5个体验:
高度专注一直到结束;
自我消失,忘记很多生理需求、也不在意他人评价;
时间感停止;
有控制全局的感觉;
过程即回报 。
怎样才能进入心流?总结三点:
1、有清晰的目标。比如看书不叫目标,看到书的某个章节或某页才是。
2、即时反馈。比如书中讲了什么,给了什么启示或者讲了什么故事。
3、难易程度平衡。太难,让人焦虑,太易,让人无聊、倦怠。比如短时间内看本难啃的书,或者长时间看本杂志都会让人产生不良情绪。
心流通道在焦虑区与倦怠区之间,需要持续调整难度与挑战的关系。有时候焦虑,是因为感到困难。这时候的第一步不是动手做,而是学会寻找方法论,把大目标拆解到自己能控制、能自我反馈的小目标。有时候无聊,是因为事情毫无挑战性。这时候需要适当增加难度,尝试给自己设定成长型突破。好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焦虑的和让人倦怠的都让人想要逃离。沟通目标不同导致“话不投机半句多”;没有即时反馈导致“聊不下去,不会聊天”;难易度不同导致“我和你没啥好说的”。
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焦虑,有时候又无聊是少了心流状态的目标性、即时反馈与难易程度的把控。
可以实践的是:做事情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要到达的目标是什么?
2、我将要获得的反馈是什么?
3、难易度感觉如何?
明白了就去行动,让自己专注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