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东西本身就是一件挣扎的事,像是用刀片刺入皮下三分,洒下种子,缝合伤口,它不会开花也没有生命。我小心的审视我自己,像是披上了黑色的衫,而生死却是刺入我心中的芒刺,记得在哪里看过这样一句话:“人活一辈子,有人忙着生,有人忙着死”。而我在忙什么呢?脚踏实地,堕入虚无,生死轮回,心死为止。那些作家该有多大的勇气,直视脑中白花花的一团,搅动,挤压,而后写出淡淡的文字。
纵观明朝整个发展史,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检,历时总计有两百多年,所谓的气数尽了就该由下一个王朝来进行更迭,就像中国从汉到明中期一直跻身于强国之列,噢,不对,应该是独霸,气数已尽之时还是被人强硬的撬开了国门。所以仅以此读后感来勾勒出我印象中的大明王朝,而不是带有批判色彩的去评判任何一个帝王。
我大概是个奇怪的人吧!闭上眼睛回想整个历史框架构图的时候,充斥于耳的并不是被俘文天祥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豪言壮气,也不是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大将驰骋疆场的踏马声声,更不是国泰民安之时的歌平升舞。挤不出去也丢不开的是一幕幕的言官对着皇帝哀嚎的场景。了解到一个新的名词叫做弹劾,不管有事没事,看你不顺眼就会参你一本,而所为之事呢又多为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通常情况下,这种事情也会讲究个礼尚往来,所以落井下石更是常有的事。以至于被弹劾之人真正没办法还击的时候,只能想到最后一招——撒泼,只管抱着皇帝哭着说自己多么冤枉就行,管你皇帝什么脸色地位,我只哭我的且屡试不爽。
只要是强大的国家必定有自己的文化特产。当时的明朝盛传的还是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而一瘦骨嶙峋之人名为王阳明带来他的后起之秀主观唯心主义,主张知行合一,便成了各大厉害的言官争相推崇学习的首选。
我是一个喜欢看野史却对正史嗤之以鼻的人,打个比方来说,两个国家开战,于我,我只想知道何人何因何时何地以及最后的结果足矣,而正史却会花上大篇的篇幅来讲交战中的细节甚至还捎带的加上心理活动。明朝那些事里少不了关于内忧外患的开战场景,抗元抗倭抵御外侵以及到崇祯时候的叛乱,每次看到金戈铁马的大场面都觉得弃之可惜食而无味。所以总会不间歇丢掉一段时间又默默的捡回来细读。于是也就慢慢的惊喜了一番,看到耳熟能详的戚继光,卢象升,孙承宗,袁承焕或者想到那位既能是帝王又是将帅之才的朱棣甚至到闯王李自成张献忠之辈冒死征战,在那片疆土上在那飞奔的骏马上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不论你是为了背后那个风雨摇曳的京城还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似锦亦或者那是你肩负的使命迫使你不得不,言而总之,你们都早已名留青史。
文化军事背景之后下面要谈到的就是人物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实话,在一个血雨腥风动荡不安的时代大背景下当一个不问事实的老百姓何尝不是一大幸事,但这朱老先生早已为自己的世世代代铺好了道路,所以这大明的天下必定姓朱,无论你想要与否,像木匠皇帝朱由校就从来不问朝事,一心专研自己的宝贝玩意,大权也被魏忠贤独揽由此奠定了走向衰亡的基础,还像明武宗朱厚照,机智过人,但玩心太重,不理朝政,被以刘瑾为首宦官“八虎”操控。也像明宣宗朱瞻基就喜欢玩个蛐蛐,教太监认认字,却得左右逢源的被人管着。当然,有人不屑也就自有人来争夺,建文帝朱允炆王位被朱棣篡夺,虽成一番伟业,而朱允炆的下落也成为了解不开的千古史迷。就那样一个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利的座椅,不管你在不在意,它都在那,亦步亦趋爬向它背后的代价确是惨重的,像朱祁钰原本是一个对王位没有感觉的人,但在朱祁镇亲征之时暂交给他,他却上瘾了,闹的兄弟反目,妻离子散,甚至等到自己病重儿子朱见济也得病死了都不愿意交出自己紧握着的残存的一点点温度,也就出现了当时的一个王朝有两个皇帝的滑稽场面。
明仁宗朱高炽明光宗朱常洛一个在位十个月而另一个在位仅仅一个月,纵使他们对着国家社稷对着黎民百姓有万般无奈可他们还是去了只留下他们卖力推动历史车轮向前的轱辘印,风一吹,就散了。
如果你是一个好人那么你不一定做的了一个好皇帝,如果你是一个好皇帝你又未必是一个好人,做一个好人容易,不偷不抢三观正,就是一个基本的好人,但是作为一个好皇帝呢,你对别人仁慈别人就会反咬你一口懦弱,你刚正不阿人家又说你不知变通武断,就连你的一言一行也要被人跟在屁股后面抄录着,每天跟你朝夕相处的是太监是有自己思想深度的言官或者说是一群老狐狸而自己的三千后宫又何曾消停过一刻钟。这还只是在自己的朝政中,你再推开门去看看路上的饿殍遍野,满目苍夷。所以在这样的环境里是很难不被逼疯的。但是有一个做到了,明孝宗~朱祐樘,大臣积极进谏,除去早朝外还专门开设了午朝,诗文又发展起来,唐伯虎就在其历史时代出现,虽说形象后来被很多影视作品娱乐化,但不可否认在朱祐樘的整饬纲纪所带来是国泰民安。
但更多的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者看着自己手中的王朝一步步走向覆灭。明宪宗朱见深大概是小时候的经历有关造成严重的恋母情结,在他统治下的帝国妖邪横行,昏暗无比,但他本人却并不残忍,也不昏庸,恰恰相反,他性格温和,能够明白事理,辨别忠奸。嘉靖以及隆庆时期是言官闹的最厉害的时候,朱厚熜一心只为自己的亲身父母正名,他是个聪明人,但热心于修仙,从不拉拢太监也不拉拢大臣,最后却被自己最亲信的两位大臣(徐阶,严嵩)玩弄于鼓掌。再到万历皇帝朱翊钧自己想要干些实事却被自己的首辅老师张居正独揽,演的都是一出出表面和谐感谢老师的帮扶但暗地里确是呕心沥血郁郁不得志的难堪。到最后崇祯他都已经搞垮了魏忠贤专权却还是留下了被皇太极和李自成夹击下群臣和皇帝一起瘫坐痛苦的场景。何其哀矣。
朱由检最后的一个梦揭示了我大明王朝的必将毁灭。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留下的历史产物确实不可磨灭的。朱棣修成的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的文化交流即使在当时它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找人而已,还有三大名著加上《金瓶梅》已经全部诞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霞客的游记.........
合上整本书,阴雨连绵的好几天,我开始向往着下午的暖阳照射我的侧脸,美人的长发荡出光的涟漪,而那些逆光中的细尘,总让我目光短促的疼痛。
前面就讲过我是一个奇怪的人,所以当给大明史画上一个句号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压根没提及的人,她的丈夫叫钱谦益,而她撑着一把油纸伞,站在安和桥上,独自凭栏,她什么都没说,但她什么都懂。我出神的望着她,暗自苦成一杯苦艾酒......
她叫柳如是。
读《明朝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