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旅游季又到了,朋友圈微博之类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美图轰炸:与名人合照、独自出国环游、峡谷徒步探险、首次海底深潜……似乎每一个人都在拼谁的生活更精彩、谁见识了更新奇的世界、谁做了一些别人都做不到的事。
就像读书圈里,有人默默对比各自读书的数量,或者藏书的数量。又或者默默得意:我读的书他们居然都没听过。有时看到别人一年就读了两本,顿时松了一口气:啊,原来我不算虚度光阴。
可叹,我们有时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甚至活在自己一手制造的“自卑焦虑”里。当你看到朋友开始周游世界,见到你宅在家永远无法看到的世界;当你发现同学开始创业赚钱,物质、地位都节节高升……你是不是开始焦虑了?
我也常常感觉万事都来不及了,一度自问:为什么朋友圈里只有我还没“活出自己”?直到最近,我读了“萌叔在杭州”的一篇文章,忽然觉得:人和人眼见的地方、过的生活可以一模一样,但他们心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作者萌叔说,他带朋友去西湖游玩,遇到于谦祠,作者乍一看,一头雾水:于谦不是跟郭德纲说相声的那个么?谁知那朋友“扑通”一声跪下了,开始磕头。作者一度尴尬,感觉他中二病发作了。朋友却说,他读过《明史》,知道于谦的事迹,觉得有必要瞻仰一下。
于谦只是一个名字,于谦祠只是一个拥挤的景点,一些人可能永远不会明白意义所在,也不明白现代化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去保护那些古老破旧的文物,将那些建筑划为景点。
作者的另一个故事是王羲之故居,——一个书法爱好者觉得“五星推荐,不虚此行”,作者去一看,不就是一个破池子,旁边放个大水缸么!特么地差点没打死那朋友。
作者后来说:这些景点在有的人眼中,代表着历史、文化和故事,而不是乱石、朽木、自拍和美图秀秀。
一些历史的风景开始淡漠,但沧海桑田的变化,却在有些人的心中,始终不曾远去。那个写“千磨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啊,那个“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于谦啊……千百年后,可还有人记得你?
犹记《后望书》,北京的牌楼被拆的时候,有人对梁思成大喊:老保守!当北京有了高楼大厦,谁还惦记你那几块破牌匾?如今北京果然变了,谁也不会惦记破牌匾了,可我始终忘不了梁思成把破旧的、被焚烧残缺的木头抱回家,痛哭了三天三夜。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现在你们总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从我的私心来看,读万卷书,也许比行万里路重要。否则,那些去过的地方,在你眼里只有“新奇”,一种新鲜感,除此以外,并没有真正吸引的韵味,待久了同样会觉得“没意思”。
归根结底,是你没意思,还是生活没意思?
我现在常听人说:旅游没意思,尤其名胜古迹,一堆破旧的房子而已,费心出个国吧,风景也就那样。
我想了想……恐怕,只有外太空那种未知的神秘世界对他才有吸引力了。
相比较来说,有的人能在苏州园林坐一整天,觉得自身所在之处,皆是艺术。他知道,为何“沧浪亭”取名“沧浪”,为何“退思园”独爱“退思”二字。
当一个人的深度内涵够不上的时候,当下的生活便无法满足可怕的焦虑,人渴望出去寻找广度:比如走过更多地方,认识更多人,让日子更有意思。可是,当时间与经济条件,限制了你寻找广度,人就会迷茫,焦虑……因为当下的生活,在你眼中是多么无趣,却又无力改变啊。
所以一切的痛苦,不在于“我不够有钱,出不了国”或者“他那么闲才有时间搞兴趣爱好”,而在于:没有挖掘出生命的厚度。
所谓活出自己,所谓更有意思,更精致的生活,恐怕得先让自己这个人有意思起来。
对我来说:拥有一本书,就拥有了足够庞大的精彩世界。每日闲赋在家,虽不曾见过长安洛阳,梦中却饮黄河之水。做梦都会笑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