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的科学发展也是一个庞大而科学的系统工程,由于学识所限,无法从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术角度去论述,本文仅从树立理想信仰、培养身心健康等角度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让理性伴随成长的每一步。
人,不仅仅是一种有生命的物体,人更是一种有精神、会思维的智能动物。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有斯芬克斯之谜,它是面对人而提出的关于人的自我认识的谜语,在其简单的谜底中其实还有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首先,它启示我们,人要认识自己,必须付出极大的生命代价。其次,它通过人的生命历程的必经阶段,指出了人的生命历程的发展、变化性。而最终对斯芬克斯之谜的破解则确认了这样一个事实:一旦人们能明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其生命历程,任何法力也就失去了全部的魔力,人的自我,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的人就能确立,而不会受什么魔法来控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个谜实际上已经昭示了人生的全部意义——人是什么、人应该做什么,或者说,斯芬克斯之谜展示的就是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在考察人生问题上的应用和表现。通过人生观可以折射出特定生活情境中人的关系、人生活动和人生过程。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做人的基本准则。卡耐基经过对一系列成功的知名人士的考察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成功,85%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工作技能和为人处事的能力。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人生观包含理想、信仰、信念等具体的方面。因此,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坚定的理想、信仰、信念应是人们理性成长、科学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
诗人流沙河有《理想》一诗道:“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理想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既具有超前性与预见性,也具有时代性与阶级性。崇高的理想,可以激发人为之积极奋斗,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理想是人价值秤盘上的砝码。理想随时代的进步而升华,社会也在理想的追求中发展。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理想的内容也是多侧面、多层次的。我们在确立个人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同时,首先必须时刻想着我们共同的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其次在确立理想时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理想是一座只有蓝图而尚未完成的大厦,有了坚实的基础,还需要不断加砖添瓦。“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信仰是精神世界的丰碑。信仰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中心,既是人生前进的目标与行动指南,也是关于人生最高价值的概念。信仰与一定时代特征、社会前途、人生命运密切相关。信仰是支撑人生大厦永不坍塌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指引人生道路的方向,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创造,而且也可以使集体组织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应当是人心灵的丰碑,它将引导人们健康成长。
与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坚定的信念。信念是人们认为某种可以确信不疑的看法或观念,它体现了人坚持某种认识的正确性,并经常用正确的认识来支配自己行动的意志力量。信念突出的特点是“信”。它要求作为认识与行为主体的人对某些事物的认识有坚固的基础、深刻的理解,并确信它的真理性。总之,一个信念坚定的人,他的理解就深刻,认识就牢固,情感就强烈,意志就坚强,行为就自觉而有力,个性就稳定而持久。能否树立和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既关系着祖国乃至人类的前途与命运,也关系着我们自身的健康成长。
二,树立全方位的多维文化观念。
(一)、正确认识自我,把好自我观。认识自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初的出发点。只有先认识自我,然后才可能深入地认识世界。一个人的“自我”虽然远不能与世界相比,但认识自我却并不比认识世界容易。曾经有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什么事最难办到?哲人的回答就是:认识你自己。“自我”是一种客观存在。自我意识则是思维主体在“意识”中领悟到的“自我”的存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自我意识的觉醒,乃至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追求,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不仅推动自身发展,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源。自我与社会,犹如小鱼与大海,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此,作为反映和认识自我与社会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同样具有不可分性,二者的发展也应该保持平衡。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必须协调同步,均衡发展,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必须统一。因此,在树立自我意识同时,应努力强化社会意识,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对理想自我的设计应注意到它的积极性、适度性与可行性,这样即可能达到现实之我与理想之我的统一,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二)树立良好的道德观。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以善恶为主要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评价与调整人的行为。中国自古号称“礼仪之邦”,儒家哲学也极力主张“德治天下”,近年来,中央又提出“以德治国”,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已闻名世界。随着时代发展,善恶、美丑、荣辱、毁誉、是非、公私、义利等属于道德范畴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都有问题需要澄清。郭沫若曾经说过: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这句话很值得深思。每个人都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道德责任,包括既要用马克思主义批判、清理传统道德中伪善、愚昧、不文明的渣滓,又要科学、合理地吸收和承继传统中有生命、有价值的道德精华,还要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人的道德责任,全面建设健康、科学的新道德体系。自觉、积极地投入高尚的道德生活之中,为新时代科学道德理论的建设与实践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树立积极的事业观。人生在世,谁不想干一番事业?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在共同事业的目标下追求个人的事业才是有价值的。如果背离了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共同事业而单纯为个人的事业奋斗,甚至把个人的事业与祖国的共同大业对立起来,那么,个人的奋斗不仅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是很难取得成就的。所以,在选择事业时应当在共同事业的目标下设计个人的事业,把个人的事业与祖国的共同事业统一起来,结合起来,在为共同事业的奋斗中完成自我的事业。
(四)、建立高尚的幸福观。幸福的人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马克思曾经这样论述: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马克思主义者不是苦行主义者,也不简单地反对人生的享受。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如何认识幸福的真正意义,不妨借鉴马克思的观点:幸福的生活应该是丰富的物质生活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的幸福应该与人类的共同幸福统一起来,享受幸福的生活与创造幸福的劳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三、更新和嬗变思维方式。
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更新思维方式入手,以科学的、发展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不断发展的世界。
(一)从静态走向动态。静态思维仅仅要求达到对于认识对象的静观,缺乏变动性与灵活性。现代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静态的思维方式已力不从心。动态思维就是以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动态性标志着思维不光面向历史、回顾历史以论证现实的合理性,而且要从现实出发,着眼于未来,以适应时间的变化和运动变化着的世界。因此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首先使思维方式从静态走向动态。
(二)从封闭走向开放。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封闭的社会,传统思维也是一种封闭式思维,由于思维的空间狭小,作为思维主体的人视野受到局限,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封闭性。国门的打开与心灵的解除封闭没有实现同步。因此,开放式思维应是首先确立的思维方式,它使人们把整个大世界纳入自己的视野,也把自己融汇于世界,使人们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确定地位,并尽可能地与外部世界沟通信息渠道,摄取大量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从单一化走向全方位。单一指向的思维是传统的习惯思维模式,单一化思维对于世界只能达到片面的认识,至多是平面式的把握。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认识到,传统的单一思维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多维度、全方位的思考才能认识世界,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微观的透视,既有正面的审视,也有反向的观照,既有分析,也有综合,既要定性,也要定量。多维思考不仅扩展人的视野,而且能快速、高效思考,得出科学的结论。
(四)从保守走向创新。这是当代思维方式变革的总特征和大趋势,也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与标志。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创新才有发展,才有进步,也才有未来。而要创新,就不能恪守旧制,就必须求新求变,就必须首先学会思想,不墨守陈规,不人云亦云。树立创新而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达到既通古今之变,天人之变,又能把握历史的流向,预测未来风云的前所未有的理想的境界。
四、调适健康的身心。
健康的身心是做好工作的基本保证,我们应当保持良好的体质,
维护健康的心理。首先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有益的娱乐方式,洁身自好的行为方式。其次要注重心理的健康,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品质、坚强的意志、整合的人格、创造性思维、自我完善的性格等。调控情绪、调适身心,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质量。
总之,内因是决定因素,我们应当首先从提高人的内在素质入手,树立正确的观念、思维方式等,用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从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