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曲折的山路上蜿蜒爬行,一侧是崖壁,另一侧是山谷,除了鸟的喧鸣,就只能听到颠簸下物件的起落声和深浅不一的呼吸声,在弯道连续的转向中,我们像陀螺一样失去了方向。
漏底村,位于江西玉山县双明镇,四面环山,几乎与世隔绝,只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通。人们在翻越群山峻岭后忽然看到这么一小块平地,大大小小红色尖顶的房子散落在幽绿的林海之中,整个村子就像一个躺在大山怀抱里安然熟睡的婴儿,让人豁然开朗,它被称为“最后的香格里拉”。
与漏底村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其喀斯特地貌所带来的森然气势。来到漏底村之前,我好奇地询问,“为什么会叫漏底村?”有人解释说,这四周都是山,平坦的漏底村就像一个锅,但是汩汩的泉水从山上流下来,这里却留不住水,似乎在锅底下有一个洞,把水都流走了。
我半信半疑地听着,当顺着杂草丛生的小路来到一处高地,越来越多奇形怪状的岩石逐渐映入眼帘时,我心里有了答案。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流水不断地溶蚀、冲蚀石灰岩,形成了这片嶙峋而旖旎的石林,如同远古动物被石化后的遗体在此分布,我猜想,漏底村的地下可能不止一个洞。
走进漏底村,第一眼就被这里的民居建筑所吸引,鹅卵石堆砌的小路蜿蜒曲折,一米见宽,两侧低矮的土坯房略显倾斜,紧密相连。木门两侧张贴着斑驳的对联,一侧的“福”字已被吹得不见了踪影。在这片质朴的土地上,屋前生长着的枝桠,连同点缀着的花骨朵都显示着“生命在于静止”的人生哲学。
漏底村处处可见清澈的山泉水在缓缓流淌,有时形成一个小潭,转眼间又顺着地势滑下。最有特色的是,村民在河沟间搭起了小桥,半截被掏空的树壳、圆圆的石盘、奇形怪状的石块,都被用来沟通距离。
村子里有很多老人,从额头上皱纹的深浅,可以大致辨别他们的年纪。老人们都不在家里闲着,在这里,六十岁的老人还在扛着锄头劳作,正当壮年。我们在村子里走走停停,看到一个嘴里衔着根苇草的孩子大步走过,他穿着的衣裤有些脏兮兮的,露出一侧的肩膀,显出了衣服的不合身,他还没有到打扮自己的年纪,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嘴里的那根苇草上,嚼得津津有味。
我们正在树荫下乘凉,一个肩上挑着干柴的阿姨朝这边招手,“来我家歇歇吧!”一进入院子,我们就被晾在架子上的果干吸引了,黄澄澄的红薯干蜷缩着身体,似乎将阳光里的糖分尽数吸纳其中,不肯再吐露出一分一毫。阿姨用盆子收给我们吃,光线透过架子的镂空在地上落下剪影,为阿姨行走的影子充当了背景。
大山深处的漏底村民,当初为了躲避抗日战争迁移至此,凭借大自然的恩赐,依靠农作物种植和竹篾加工,自给自足,繁衍生息。村子里的篾匠能用竹片制作各种精美的生活用具和农具,例如竹篮、淘箩、簸箕和凉席等,村子里至今有几家篾匠铺还在做竹篾加工。
漏底村是镶嵌在群山中的一块玉石,这里的生活自然、安宁,又不乏可供赏玩的奇石、怪石,横看成虎侧成狮。关于漏底村的水流向何处?曾有好事者把糠皮倒进溪流里,然后寻找它的出处,据说从一个名为“天梁”的泉眼处涌出,糠皮尽数散落在旁边的岩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