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的12月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了凡四训》这部国学经典。结缘了《了凡四训》是在简书APP上,那是在12月3日上,我在练习朗诵之后,又浏览了一下简书,竟然发现我的一篇文章“运营公众号,虽困难也要坚持”被打赏了十个糖果,我很好奇,这是谁的善举呢?
我真正联系到这位朋友,是在这天下午了,我也在简书里也了解到他是在运营一个公众号,主要目的是弘扬我们的国学经典《了凡四训》。我就立刻了关注了这个公众号“五福临门了凡四训”之后,我又与这位善人在微信上互加了好友,并且通过了解,原来在公众号里还有几项活动,有诵读的,也有征稿等等。
第二天,我特别急迫的想了解《了凡四训》里的主要内容,我先在网上查询了一下。原来《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写给自己孩子的一本家训。了凡先生,姓袁、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距今已经有400多年了。
《了凡四训》,是非常重视家教、家风的一本家训,是讲一个人这辈子无论做多大的事业,一定是具备这四个字“内圣外王”。只有家庭和谐后,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人这一辈子取得多大的成就,或者一个人的人格德行等,他受到最大的影响,其实是家庭。所以我们要重视家教和家风,我们要把这本经典的家训学好。在大学的八条目也讲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
这本家训是儒家、道家、佛家皆通的,它分四大部分,依次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实际上,阅读这本家训需要有儒道佛三家功底,而我只有一些儒家功底,因此我就通过天天聆听、日日吟诵的方法,去提高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姓氏与了凡先生的姓氏是一致的,都姓“袁”,这也是一种缘分,因此我要更加认真地诵读,希望也能够把它作为自己家训,让我的后代子孙从中受教。
我通过认真研读书的第一部分“立命之学”中写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命由我作”,否定了“一切都是命注定”的这样的说法,而云谷禅师教授了凡先生,命运是由自己的心造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人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果报是福。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是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果报,所以说“命由我作”。举个小例子,林,是一个来自一线的农村的女孩子,她通过自己努力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上班之后她就开始回馈社会。
我粗浅地认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现如今,在我国这样的和平年代,命运可以把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肯努力奋斗,就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真正明白通达的人,肯定这个说法与事实,他在这一生当中,无论遭遇什么样横逆不善的环境,决不怨天尤人,明了之后,福要自己去求。做一个更恰当的比喻,生命是一段程序,你自己怎么编写,它就怎么运行?
因此,结缘《了凡四训》,研读《了凡四训》,是提升我、甚至提升整个国民素质的一本好书,因为它是经典中的经典。
《了凡四训》好,印光大师一生极力的提倡,我们也晓得好,为什么不得受用?不能够像袁了凡那样把整个命运都改变过来,真正在一生当中有求必应,求儿子得儿子,求富贵得富贵,求功名得功名。他命里头没有儿子,求儿子就得儿子,他的寿命短,只有五十几岁,求寿命,寿命也长了,他活到七十多岁,有求必应!为什么你念《了凡四训》,还是这样子这么辛苦?你念的遍数不够!如果你一天念三遍,继续不断的念上三百遍,你看不一样了。你就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要怎么修,修随心所欲,有求必应,不是求不到的,是你不懂理论、方法,如理如法去求,没有一样求不到的。
宋代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对怎样读书有着精辟深刻的见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清朝学者吕留良曰:“读书无他奇妙,只在一熟。所云熟者,非仅口耳成诵之谓,必且沉潜体味,反复熟演,使古人之文,若自己出;虽至于梦呓颠倒中,朗朗在念,不复可忘,方谓之熟。盖涵咏熟久,人书相合,习与性成,自能为我所用。”《参同契》曰:“思之务令熟兮,反复视上下;千周粲彬彬兮,万遍将可睹。”确实如此,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的明朝思想家薛瑄云:“学有所得,必自读书,入读书千熟万熟,时一言一句之理,自然与心融会为一,斯有所得矣。”此时正是《易经》所说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换句话说,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了。
如果想取巧,每天在佛面前烧几枝香,磕几个头,供几支香蕉水果,就什么都求到了,这是骗人的,那是不如法!所以它有理论,它有方法,你懂理论、懂方法,有求必应。古圣先贤对得起我们,我们辜负了他们,这些典籍摆在面前,不肯去读,不肯认真去读,这是辜负古人。
投稿:微信公众号五福临门了凡四训简友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