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降温了,北方甚至有地区已经下起了雪。作为没有暖气供给的南方人,想要御寒只能靠着一身正气。
天冷了就想吃口热乎的,汤汤水水的面食虽好,但一日三餐都吃面条、馄饨不太符合南方的饮食习惯。似乎一天之内,只有吃到了米饭,日子才算过得踏实。好在寒冷的冬季,还有这一碗咸肉菜饭可以温暖自己。
咸肉就是腌肉,又叫渍肉、盐肉,肉类腌制本是为了达到长期保藏的目的,如今因为猪肉价格的关系,咸肉的价值也变得不一样了。
肉倒还不是最关键的,咸肉菜饭要做得好吃,青菜必须用霜降后的“矮脚青”,因为“矮脚青”叶肥肉厚,打过霜了口感会带一点甜味,即便是单独炒制,也已经是很美味的一道菜了。
就是这样一碗用料还颇为讲究的咸肉菜饭,我从小吃到大,伴我度过了近30载的秋冬:
小的时候,家里是由外婆掌勺。霜降过后的咸肉菜饭,本就是老苏州心心念念的保留节目,外婆自然也是做咸肉菜饭的一把好手。只不过外婆习惯把咸肉菜饭在锅里多焖一会儿,这样一来青菜就变黄了,卖相不是很好。我起初也是十分嫌弃的,但是饭到嘴里才发觉真香,打耳光也不肯放。
我是个非常挑食的人,一直不好好吃饭,人也特别瘦。但是遇到外婆做咸肉菜饭,我总能吃个精光,再问句“还有吗?”我自己也很纳闷,外面饭店里卖的咸肉菜饭,青菜都是保持碧绿色的,颜值很高,为什么反而没有外婆那菜叶都发黄的家常版本好吃呢?
于是我找了个机会躲在灶台后面偷师,那时候还没有不粘锅,外婆在做饭前,会用猪油把锅底抹一遍,当咸肉和米饭一同蒸煮时,会将其中的咸鲜味溶于水中,再被米饭吸收,青菜经过蒸煮颜色由绿变成金黄色,再吸收了咸肉的鲜甜,米粒口感饱满软硬适中,清爽香甜的青菜混合了香味十足的猪油。这样一碗咸肉菜饭就有灵魂了!
时光荏苒,我长大了,外婆再也没办法给我做咸肉菜饭了。大学食堂的伙食标准再怎么吹嘘也终究是比不过家里的饭菜香的。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季,我徘徊在食堂的各个档口,努力地寻找曾经熟悉的味道。要不,就试试咸肉炒饭吧?我心想。虽然做法完全不是一回事,但至少原材料是接近的。这么一试,我就吃了4年,特别是秋冬季节,我几乎是天天去吃,档口的大妈早把我当成老熟人了,每次给我的量都多那么一点。炒饭会相对干一些,手头宽裕的时候,我会再要一碗鸭血粉丝汤。寒冷的冬季,大学食堂版的咸肉炒饭配上热汤,也是对在外求学游子的一种抚慰。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苏州进入了一家杂志社工作,由于工作性质再加上杂志社的地址离家里比较远,我每晚回到家都已经过了饭点了。爸妈通常都会给我留饭,到了咸肉菜饭的季节,锅里给我剩的自然就是他们做的咸肉菜饭了。爸妈做的咸肉菜饭属于在外婆基础上的简化版,没有了那一股猪油香。但是看得出他们会多剩一些咸肉给我,大概是怕我吃不饱吧……虽然咸肉并不是这碗菜饭的“主角”。
后来,我换了一份离家近一点的工作,开始有时间自己尝试制作咸肉菜饭了。可惜厨艺不精,失败了很多次。不是把菜做得夹生,就是饭烧糊了,变成了咸肉菜锅巴。我观摩学习了几次爸妈做咸肉菜饭的过程,是菜先下锅还是饭先下锅?我也上网查了很多制作咸肉菜饭的教学内容,从原材料的采购、处理到火候控制、佐料配比。虽然现在我做出的咸肉菜饭能够见人了,还变着花样往里面加香肠、虾仁,但似乎永远无法还原外婆返璞归真的那一碗菜饭。
我想外婆的咸肉菜饭怕是已经失传了,就好像小时候感冒了,大人们骗你喝下的“咖啡”其实是板蓝根一样。不过,等我有了后代,我还是会给他们做我所学会的咸肉菜饭,跟他们讲外婆与咸肉菜饭的故事。为什么大人们做的咸肉菜饭永远比自己做的好吃呢?或许是因为亲情的缘故吧?又或许他们做饭的时候,真的施展了什么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