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验入,与智慧合
提到公平,你会想到什么?社会公平?司法公正?教育公平?我们常说:公道自在人心?但是为众人所知的是否真的是真相呢?如果根本都不是真相,又谈何公道呢?世界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道罗生门。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有人像墙头草一样随风摇摆,媒体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别人想让他看到什么他就看到什么。如:saya与孕妇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就是让受试者看一些类似于新闻资讯的消息,有些用蓝色标注,有些用红色标注。别用蓝色标注的表明这条消息是真的,用红色标注表明这条消息是假的,随后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受试者会做出更多的远超出自己预期的错误的判断。
玄机在于:你以为你选择是否相信一件事是会经过这样的步骤:1你听说了这件事2你对这件事加以思考和判断,审视它对不对3你选择信还是不信
然而,这只是你以为的,事实上,你会经历这样的步骤:1你听说了一件事2你选择相信这件事3将来有机会的话,再去审视他究竟对还是不对。
换句话说,当我们接受讯息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先给它一个假设,那就是它是真的。因为这是深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可以高效获取信息的途径,在信息匮乏的时代这当然很有用。但是,如今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信息匮乏的时代,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不是难以获取信息,而是信息非常容易过载。
在英语中,有一个词叫做“post-truth”,意思是人们更容易诉诸于情感和感觉,而不是靠推理来确定一件事情的真实性。而许多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利用这一点去塑造一个虚假的事实,他们常用的伎俩有三种:
1只摘取部分的事实。如:标题党。甚至有些人不仅在标题的选择上断章取义,甚至在正文中依然刻意隐瞒某些事实,误导读者。
2为了个人利益而创造出的事实。如:汽油中加入铅作为防爆剂是否有害?1923年,四乙基铅汽油在全球热销。由于利益集团的操纵和威逼利诱,买通科学家编造虚假的数据,直到1965年一位上个世纪的“崔永元”才顶住重重压力点燃了反对含铅汽油的导火索。尽管如此,美国的含铅汽油直到1986年才被禁止使用。科学一定是可信的吗?在你回答之前,一定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此处的“科学”在为谁发声?
3在事实中夹杂个人主观的感受和情绪。当一个人在叙述的过程中加上各种自己的解读的时候,往往会让自己的大脑部分停转,你所听到的可能只是“人为真相”。
在美国,《经济学人》这样的杂志即使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绝大多数没有上过大学的人也是读不懂的。作为一个具备理性思维的人,就是完成从“社会人”到“经济人”的转变,方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媒体,理解世界。
金天顺2018.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