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中饭前我让二乐(二年级)做口算,她说不想做,不喜欢做。我说,这是我们说好的必须完成的功课。二乐开始嘟嘟囔嚷,找各种借口。我严肃地说,10分钟做完这一页,做不完下午就不能跟嘟嘟玩了。然后,二乐带着一份不情愿的心情慵懒地提笔。我转好小萝卜计时,做到最后一题的时候,计时器响了。我刚想说些什么,二乐突然狠狠地把笔扔了出去,大喊一声。大概是她以为自己没在规定时间完成口算,下午不能跟嘟嘟玩了,很懊恼,很着急,也很生气。这时爸爸叫吃饭了,我问她要不要先吃饭,她也不理,还继续尖叫。于是,我说,我先去吃饭了,你自己呆一会儿,需要妈妈的时候跟妈妈说。我起身走到餐桌边和爸爸一起吃饭。我们一边吃一边看看她没说话。二乐的尖叫声一浪高过一浪。我知道她的意思是,即使她发脾气了我也得哄着她。我想了想,不愿意每次她生气时都共情她,于是顾自吃饭。期间爸爸两次走过去邀请她吃饭,被她拒绝。我也拿了湿毛巾给她擦把脸,也被她推开了。
我们俩匆匆吃完饭,爸爸去了房间刷牙,我去厨房。又哭闹了一会儿,二乐来找我,她走到我背后,一边哭一边打我。我说,我不喜欢你打我,因为我不舒服,但是你有什么话我愿意听。这时二乐才逐渐的安静下来。我抱了抱她,领她去看情绪脸谱,她指着“愤怒”、“爆炸”、“委屈”、“难受”等几个词,我说,刚才你很难过,很委屈,也很生气,是因为你难过的时候,我没有陪在你身边,是吗?二乐点点头,说,我难过的时候,需要你安慰我,抱抱我。我说,你不是把我推开了吗?二乐说,那你也得陪着我!(有点强盗逻辑,但确实是她真实的内心的想法。)
我又拥抱了她,把她带回餐桌前,我说,哭是件很累的事,你一定口干了吧,我给你倒杯牛奶喝吧。这回她一口气喝完牛奶,然后狼吞虎咽地吃完中饭。
事情过去几天了。拿到这个盒子的时候,我就想到跟二乐重新来回顾一下这个事件。
我说,二乐,我们来做个游戏吧,这两天有没有什么事让你特别开心或不开心,我们来聊一聊吧!没想到二乐自己说要聊聊前几天她生气发脾气的这件事。
于是我们面对面地坐下来,拿出卡片。我先让二乐在卡片中找找她当时的感受,得到反复地确认,放在“感受”的区域;然后也让她猜猜我当时的感受,我当时的感受卡片放在我的“感受”区域;接下来我又问她,当她有这些感受的时候,内心有什么需要。二乐又找出了她的“需要”卡片,我也出示了我的“需要”卡片。
最后我们讨论了下次如果二乐生气、着急需要安慰时我们可以做的事:二乐会用手势表示,妈妈要抱抱二乐。
在孩子难受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急于跟孩子共情,是的,共情能帮助孩子更快地合上大脑盖子,但是,孩子也需要去感受她的感受,并学习与自己的感受共处。让她哭一会儿,其实不会让孩子感觉不到爱,关键在于后续我们要去看到和讨论她的感受。如果能帮助她更好的看到感受背后的需要,就能帮助她提升自我觉察的能力,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同时,也帮助她更好地体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