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讨好吗
作者:芭乐 微信:sally010127 手机:13085836829
最近“讨好型人格”这个词经常被人们提起。 然而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呢?’讨好型人格’用心理学中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迎合型人格障碍”。所谓的“迎合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含有强烈的自我牺牲成分在内而导致人际关系出现种种冲突同时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碍, 是一种心理疾病。
“迎合型人格障碍”的人在生活中主要以“老好人”的形象出现,他们对人友善永远笑脸相迎,逆来顺受,好像不论多模不公平的事落在她身上,他们好像都没有脾气。刚开始和他们相处的时候,可能会感到舒适,但时间久了就会发想他们太谨小慎微,放不下别人。与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相比他们更愿意事事以别人为中心,十分在意自己“老好人”的形象,生怕自己因为违背别人的意愿而得罪了别人,尽管别人有时可能并不在乎。因此,尽管老好人对周围人都很热心,善解人意,很大公无私,事事替他人着想,但在人际交往中,并不是很受人欢迎。
明明心里不舒服为什么还要刻意迎合别人呢?这些老好人之所以这样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是因为他们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以至于被别人喜欢胜于做真正的自己。青年作者蒋方舟曾坦言自己属于讨好型人格,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总避免展现真实情绪,尤其面对比自己年长或阶级高的人,更害怕让他们不高兴,过于迎合别人的期待,哪怕内心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也会说“嗯,你说的太对了”。
那么,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原因是什么呢?大致有三种心理成因。第一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大部分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他们感觉,只有自己满足了父母的一定的条件,父母才会爱自己,网为了得到这种‘爱’,他们会费尽心思地满足这些条件,才能获得父母的关心爱护,获得安全感。只有父母觉得我是好的,他们才不会抛弃我,我才有价值被爱。自我需求的不断被压抑和放弃,最终迷失在讨好别人的人生中,失去了自我。第二种,自我价值匮乏和内在空虚。讨好型人格的自我价值感比较低,他们需要在讨好别人而获得的赞扬中来确定自我价值,确定自己是有用的,是被人需要的。但这种讨好来的价值感很容易破碎,内心会很快产生怀疑,从而变得更加讨好,成为一种恶性循环。第三种是他们好型人格的人对自我痛苦体验的逃避。他们渴望通过融洽的关系消除痛苦。
23岁大学生小墨所说:“因为父母严厉,我从小到大没跟别人当面吵过架,从不敢拒绝别人,也从不敢主动要求什么,一直以低姿态,畏惧的心理面对外界,希望在父母面前是一个乖巧的形象,否则我可能失去他们对我的爱”
讨好型人格的人捕捉力强,情感细腻,很容易察觉到别人的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示,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习惯性讨好性思维去处理社会关系,会大大降低幸福感。以为与表现的好人不同,讨好者的内心其实充满了冲突,这些冲突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让人很累很委屈压抑,甚至愤怒。
为了摆脱讨好型人格,蒋方舟独自去东京生活了一年。在那里,她不再介意别人的眼光,纯粹为自己而活,也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其实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你‘吸引’来的人,未必真正的欣赏你。真正欣赏你的人,像看到的是你自信的模样,而不是你故作谦卑讨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