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经过了这么久远的流传,发展到我们这里,什么才是我们今天应该达到的高度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和“空”下了什么?古人把书法推到了非常的高度,留给我们的“余地”并不是很多了,但并不是没有留下。刘洪彪老师说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式”,这个“式” ,就是要我们搞“形式”,繁荣书法的形式,挂在墙上的展览形式,我认为这个提法是比较准的,我也非常赞成!
但是总觉得缺点什么,经过长期的学习,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偶然”!就是书写时偶然的效果,或者在书写中不经意出现的偶然墨迹效果。只有“偶然”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余地”,准确的说在“偶然”上,古人做的已经很好了,但好像这个“偶然”不够“理性”,都比较感性。一个理论,或者一个现象,只有理性的总结出来才可以说是搞明白了,搞清晰了!
什么是书法上的“偶然”呢?古人其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偶然”就是我们在古人的基础上,经过训练,熟练书写中既符合古人的法度,又有“忘情”书写的偶然情趣而留在纸上的墨迹。这种偶然的墨迹的特点是,一必须是多年的临习古人,而且是多范围多帖尽可能大的范围的临习。二必须是在书法运笔动作技法的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必须透彻的可以熟练应用“摇摆”、“绞转”、“提按”笔法动作。三必须是要符合古人流传下来的法度的有速度的书写,当然是要快速书写。达到这些内容的笔锋、笔肚与纸面的摩擦痕迹。我们学习中大都是在临帖求“准”,在能够准,以后再求快,但我又认为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不要再先“准”后快,而应该是先快而后求“准”,或者说要在快的书写中求得准确!而不是在写准确后再加快速度。这个先后顺序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一下,也应该慎重仔细思考一下!快与慢,用笔的“取势”肯定是不一样的!
这个方向,其实可以复制“黄庭坚现象”,什么是黄庭坚现象?我个人认为黄庭坚现象就是在黄庭坚的大草书写中,他把古人的大草书写的“偶然”感性的东西理性化了,而且在他大量的书写中,把他总结出来的大草书写规律,大量的应用到书法作品中,使得我们今天学习起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
那么我们在“偶然”书写方面应该做什么呢?首先是把感性的书写“理性”化,如果说大草的点、划,可以有“理性”的位置,那么“偶然书写”应该也有理性的“摩擦”!这种偶然如何能够理性化?如何能够固定?是我们今天应该研究的课题!也应该是我们今天的书法人开拓的领域,追求的高度!
首先要讨论“偶然书写”,就要讨论这种书写应该出现的位置,就是说在一个字或者一组字中的什么部位可以存在“偶然性”,然后固定下来。还有“偶然性”的书写在技法动作上需要哪些技法动作“支撑”,又如何去实现。然后是对“偶然性”的东西,如何学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