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写一篇关于电影《长津湖》的文章。但一来当时网上关于这部现象级影片的讨论热度不减,写文章怕引来蹭热度的嫌疑;二来当时正是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但还不知最后结果如何,只能观望;三来当时网上已经开始酝酿和出现两级化的言论,不知是否有新的观点冒出,所以忍耐下来直到现在。
从票房来看,目前该片已经突破55亿的票房业绩,顺利超过了年初的《你好,李焕英》而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二,距离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2》56亿的票房仅有一步之遥。而且该片延映刚刚开始,从目前形势来看,即使按照每天1000万元的最低票房收入来估算,超过吴京《战狼2》而登顶中国影史冠军的宝座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同时,挟着《长津湖》一片的巨大成功,现在其续集《水门桥》已经官宣,成功聚焦了大家的目光,而对《长津湖》的讨论热度正在快速“降温”。此外,对于《长津湖》的两级评论也基本告一段落,主要集中的点无非在时间长度和爱国主义情怀的贩卖上。这里,主要就“贩卖爱国主义情怀”这个所谓的槽点,重点围绕“贩卖爱国主义情怀”这个提法的准确性、爱国主义情怀是否需要“贩卖”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问题一:“贩卖爱国主义情怀”这个提法是否准确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提法是非常不准确的。这个提法从当年的《战狼2》,甚至更早的《湄公河行动》就已经出现了,一直伴随着后来的《红海行动》《攀登者》等一系列观众叫好卖座的主旋律电影,再到后来的《我和我的祖国》《夺冠》和《中国医生》,以及此次的《长津湖》。仿佛只要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商业影片,都会被贴上这样“高大上”的标签。
那么,商业影片就不能有情怀么?中国的商业影片的起步,网上主流意见认为是张艺谋2002年拍的《英雄》。这部影片是受李安2000年拍的《卧虎藏龙》的影响与启发拍的。虽然这是一部标准的商业片——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但是其中一样少不了“情怀”这个内核。片中无论梁朝伟扮演的残剑拒绝李连杰扮演的无名刺杀秦王的计划,并留下“天下”二字的情节,还是李连杰扮演的无名在距离秦王近在咫尺却最终放弃刺杀计划,甘愿牺牲自己去成就秦国一统天下的情节,无不体现了舍身取义的情怀。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实现一统,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就是最大的道义。
可惜后来中国的商业影片走进一个死胡同,资本追名逐利,利益至上的本性,让中国商业影片成了赚快钱和“烂片”的代名词,什么情怀,什么格局,什么视野,什么社会价值,之前张艺谋等导演尝试开拓的商业影片道路统统被抛弃。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人们不再相信商业影片中还会有“情怀”这样的东西。但是可喜的是,经过一段长期的曲折之后,近年来中国的商业影片脱胎换骨,重新回归到以故事情节、画面质感和观影体验为核心的创作道路上,让人耳目一新。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依然是标配,但与张艺谋的《英雄》等早期商业影片相比,转型发展后的商业影片,其思想性更强,与社会生活和重大事件贴合得更加紧密,商业化与主旋律实现“齐飞”。在我印象中,首部成功转型的商业影片是《湄公河行动》,真实可信的故事情节、国际化的制作水准、精彩激烈的枪战场面、高大上的精神立意,让其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得到了高度统一,看得人热血沸腾,既是一次休闲娱乐的体验,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机会,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之后中国的商业片转型发展就一发不可收拾。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2》,则更是把这种转型发展推向高潮,爱国主义情怀成为支撑商业影片发展的精神内核,那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让人热血沸腾,深深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此之后,又有《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夺冠》《中国医生》等一大批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的影片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大放异彩。这类带有很强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商业影片因为找到了自己的内核,并通过真实有深度的内容情节奠基,实现了既叫好又卖座的成绩,每一部都是爆款。可以说,商业影片正是从现实主义题材中汲取创作灵感,在主旋律价值中升华,才实现了涅槃重生。
因此,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融合,这是转型后的中国商业影片的一种新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创作自觉,而不是人为炒作的噱头。就拿电影《长津湖》来说,从投资方到所有主创人员,都是怀着对志愿军烈士的无限崇敬之情去创作这部影片的。所以,那种认为商业片就是单纯赚钱的,一切元素都是用来炒作的噱头和手段,是狭隘的,可以休矣。
问题二:爱国主义情怀是否需要“贩卖”
我对“贩卖”这个词非常憎恶。我觉得这既是对观众的侮辱,也是对情怀的亵渎。
首先,情怀是根植在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灵魂里的一种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靠商业片去煽动,也不是商家通过炒作就可以轻易俘获观众的心的。因此,从观众角度看,《战狼2》《长津湖》这一类带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商业影片,并不是靠“爱国主义”这个噱头的炒作获得成功的,而是因为影片激发了潜藏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怀,就像是化学实验中的催化剂一般,让这种反应瞬间爆发。比如,《长津湖》里那段台词“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戳中无数观众的泪点,并不是因为多么煽情,而是这段话代表了那一代人的共同信仰和情怀,但这种信仰和情怀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过时,相反却历久弥坚,并与现代的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和碰撞。如果时空转换,是我们这一代人身逢那一代人所处的环境,相信也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种情怀和信仰也是赓续相传的,而不是靠商业炒作“贩卖”的。
而从主创人员角度看,像《大圣归来》和《流浪地球》这样的商业影片,虽然并不是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但是一样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这些影片对中国影视工业的发展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而这种“开创性意义”本身就是一种情怀。比如《流浪地球》,号称是“中国首部科幻影片”,其创作之初就是比肩好莱坞科幻大片的视效去的,从故事情节到科幻场面,都是按照最高标准进行的,目的就是要展现中国电影工业水准,推动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和突破。还有上面提到的《长津湖》的主创人员,从投资者到演职人员,是怀着致敬先烈的情怀去制作影片的。所以才有吴京那句“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够对得起先烈”,才有年近古稀的徐克导演依然爬冰卧雪亲自为演员示范讲戏。因此创作者们不辞辛苦,不惜代价,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不仅是为了单纯的商业利益,更是带着一种神圣的职责和使命感的自发行为。
所以,情怀是不需要“贩卖”的, 它深深扎根我们每个人心中,既是观众心中油然而生的一种潜藏的情感,也是创作者们发自内心的创作自觉,商业影片不过是把它激发和唤起而已。
第二,情怀是贩卖不来的。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民众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商家想通过噱头的炒作包装来吸引观众的难度越来越大,门槛越来越高。如果商业影片本身并不是以情怀为表达主题,而只是套了一件情怀的“外衣”,抑或内容无法支撑起这样宏大的主题,只是喊喊口号,放个空炮,那么观众也是不会买账的。因此,以爱国主义情怀为主题的影片,首先在情节和内容叙事上,一定不能偏离这个方向。《战狼2》如此,《长津湖》也如此。所以,有人用“贩卖”这个词来贬损《长津湖》的价值,既是低估了广大观众的思想觉悟和智商,也是过高估计和夸大了商业手段的作用。
在我看来,电影《长津湖》是一部成功的中国商业电影的典范。它的成功,通俗来讲,皆因“情怀”二字。这是一部寄托情怀的影片,也是一部饱含情怀的影片,代表了未来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方向。这个情怀,寄托的是电影主创人员对志愿军战士舍身忘死,浴血卫国的致敬情怀,饱含的是爱国主义情怀,将创作者与观众达到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共鸣。而这种共鸣不是靠喊口号和造噱头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