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婷365日写作计划第71天的写作内容
本次写作是基于《思考,快与慢》第二章--电影的主角与配角。
本章主要讲述了什么?
认清系统1和系统2的地位,系统1是的主角,系统2是配角。
细节上是如何安排的?
讲述大脑思考时,瞳孔的变化,进而引出系统2的反应情况。得出最省力法则。以此解释“为何看不见大猩猩”的实验结果,从而总结系统2和1的任务分配。
瞳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灵敏指示器
加1任务通常被用来测试认知能力的极限,也就是系统2在全力运转的状态。
大脑在快速运转时身体正在干什么呢?
利用用摄像机观察做加1或加3任务时人的瞳孔变化情况,可以观察到瞳孔大小随着努力程度而变化。
例如,在做复杂的乘法运算,或是解决困难的问题时,瞳孔会扩散得跟大。
本章实验的经验
1.瞳孔是衡量与思维活动形影不离的生理刺激的标尺,我们可以通过瞳孔了解大脑的运行状况。
2.执行加1和加3任务时,大脑就像是在短跑冲刺;而平时随意的聊天,大脑就如同在漫步。如果人的大脑正处于冲刺的状态,就有可能(对次要信息)产生有效的屏蔽。
3.系统2的注意力有限,如果注意力超负荷,就会偏向于最重要的活动。剩余的注意力再被分配到其他的任务中。注意力这种精细的分配是在大脑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4.当你对执行一个任务越来越熟练时,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就会降低。
通过观察瞳孔变化和大脑活动,我们发现高智商的人往往需要较少的努力便可解决同样的问题。
最省力法则主张,如果达成同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人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在经济行为中,付出就是成本,学习技能是为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因为懒惰是人类的本性。
为什么看不见那只“大猩猩”?
根据最省力法则,在注意力集中时,我们会忽略出现的其他信息,比如那只“大猩猩”。
什么是系统2能做而系统1不能做的?
系统2是唯一一个可以按规则运行、能根据属性来对比物品、能深思熟虑作出选择的系统。它一个非常重要的才能是它能够处理“多重任务”,它可以提取记忆去执行抑制习惯性反应的指令。
自动运行的系统1不具备这些能力。系统1能察觉简单的关系(比如“他们长得一模一样”,“儿子比父亲高得多”),还擅长整合关于一件事的所有信息,但不能快速处理多个独立的话题,也不能利用纯粹的统计学信息。
我们可以归纳出:系统2需要深思熟虑做出选择,并可以处理“多重任务”,可以抑制系统1的习惯性反应。系统1只能察觉简单关系,擅于整合一件事的所有信息,不能快速处理“多重任务”。
为什么一些认知任务较其他的更加困难?
近几十年来,认知心理学家们有很多重大发现,其中一项就是:从一个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上需要付出努力,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不同的任务是使用不同的思考模式,在进行任务转化时,不是太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前一段时间在处于放假状态,那么就需要几天的缓冲期进入学习或工作状态。
时间制约是人们付出努力的另一个驱动因素。
执行加3任务时,你的匆忙一方面是因为节拍器,另一方面是因为记忆负荷。
任何需要你同时记住许多想法的任务都是匆忙的。除非你运气较好,有很大的工作记忆容量,否则你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工作。慢思考最耗费脑力的思考形式就是那些催你思考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