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徐汉村周边的山上,有十数座吊桥。最长的那一座,从公路上就能看到。有的桥已经破毁,不能通过。
徐汉村的吊桥,跟其他地方的吊桥一样,都是将桥面用十几根、几十根钢筋拉绳固定在两侧的山体上。最长的那座桥(就是在公路上看到的那个),我来回走了两遍,也留心数了数,一共有28对56根钢筋拉绳。
这些吊桥,长短不同,宽窄不同,出资人不同,建成年份不同,甚至架桥面的骨架根数也不同,有的4根,有的5根,还有的6恨。自然,这些桥的承载量也不一样,有的桥限5人,有的限10人。
所有的吊桥,桥面上都没有铺木板,而是铺了钢筋滤网,从网格的间隙里,能够清楚地看到谷底。桥两侧装了一米来高的铁丝网。
一切都太清晰了,倒叫人有些害怕。
站在桥头,我深吸一口气,试探着走上桥面,真有“”大渡横桥铁索寒“的惊心动魄。刚开始桥头落差比较小,还没什么感觉,越往中间走,落差越大,桥体晃动的越厉害,纵然桥面上只有那么几个人,人走过引起的晃动,和风吹来引起的晃动叠加在一起,站在桥上的我,如同飘浮在空中的一根羽毛,那么轻盈,那么没有底气。真担心风稍稍大一点,或者行走的脚步重一点,就会在桥上来个180度大反转,令人头皮发麻。要知道,脚下可是几十米深的深谷,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性子再淡然的人,恐怕也难做到镇定自若了。
过了桥,平切路没有修通,向上的台阶路也没有修通,向下走,就到了另一座矮小的吊桥上,目视从那里不能到达山顶。我们几个顺原路返回,又走了一遍来时的路。这一次,心里坦然多了。
过桥上山,按照红布条的指引,走过老村,就钻进了左侧的林子。一行人沿着山沟的方向平切。
另一路人马,已经下到了沟底,在沟头的一个村子里,两路人马胜利会师,时已近中午。
村子旁边,有一个红顶平台,平台上有石桌石凳,是绝好的一处餐厅,只是环境有些脏,到处都是人们休息时留下的塑料袋、饮料瓶。看来,来这里的游人,将“破窗效应”赋于了更为具体的内容。
吃过中午饭,过一座吊桥,又过一座吊桥。较短的那个,桥面有些破损,尚能通过,较长的那座,保持完整,却在桥头写着“工作人员用,限5人”的提示。
过桥上山,有两条路,一条垂直向上,另一条向右绕行。走顺垂直向上的那条,就到了骆驼峰山顶,向右绕的那条,则一直在山腰间盘桓。
我选择向上的路,有些陡,个别路段还有积雪,骆驼峰山顶上有两间蓝色的板房,房子旁边排放着许多建筑材料,没有看到工作人员。
再往前走,又是一个三岔口,根据没上山之前观察到的方向判断,应该走右边的那条。
的确,没走出多远,向右一个转身,最高的那座吊桥,就赫然出现在眼前了。
与之前走过的吊桥不同,这座桥的桥头台阶上落满了尘土,石头缝隙里长了很高的蒿草,完全没有人活动的痕迹,显然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了。
这座吊桥挺长,是这些桥中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鲜有人至,而使得它特别不受宠吧。
但它确实好好的。从外观上看,甚至比前面的几座桥更结实。
走上吊桥,前不见旧友,后不见新朋,只有我一个人,反倒可以使过桥的脚步更轻些,速度更慢些,保持吊桥不摇晃。走过去以后,想再走一遍,心里斗争了半天,还是作罢了。
贴着桥头右侧,有一条下山的小路。陡,却不险。顺路就到了山腰的那路上。
接下来的路程,再无悬念。三点半,回到车上。真的是“三军过后尽开颜”了。
我一直心存疑惑,如果说,投资这么大,建这些吊桥,仅仅是为了村民出行方便,似乎牵强了些。如果说是为了建景区,安全系数似乎又不达标。这从我们看到的那几座废桥可见一斑。也许兼而有之?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李白登敬亭山,“相看两不厌”。这些藏于深山之中的吊桥,带给我们些什么启示呢?
唯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