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的故事,过你的人生,我是鱼塘歌,爱生活的记录者。
-----------------------------------------------------------------
今天早上有位新朋友逛完我的朋友圈后说:果然是专业的。然后我很谦虚地回复:专业谈不上,还有很多技巧和设备没掌握,这个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
在吃完早餐洗碗的时候,我想起《圆圈正义》里罗翔关于商家蹭热点的看法,他说只要商家传播出来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正向的,不存在剥削,那么在道德层面是可以接受的。
既然如此,只要我拍出来的照片好看,专不专业好像也不重要了。于是我想,下次有人说我是专业的,要不我就接受了吧,过度的谦虚就是骄傲(哈哈哈)。
然后我又想到了昨晚准备写的一个关于摄影后期的话题:摄影后期,让一张朴素的原图变身视觉宠儿。故事的大致内容是我用一张原图,通过不同的缩放比例截取精彩部分,得到4张成片。故事结束之后再升华一下:生活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平凡中也有亮点,关键在于耐心地折腾(尝试)。
相隔一晚,想法有了变化,我想详细地说一下这张原图和成片的故事,对摄影感兴趣的小伙伴请准备好瓜子小板凳。
STEP1:拍摄原片
在分享我的故事之前,我想问一个问题:你觉得在原片拍摄过程中,摄影最重要的环节(元素)是什么?
我希望你的答案不要是构图,比如三分法,九宫格,近中远三景之类的。如果不幸你的答案正好是这个,那只能说明你拍照实践得太少。
从19年买相机到现在近3年时间,我从一个到哪都带着相机咔咔拍的萌新成长为一个非必要不带相机的“专业人士”。
对于原片拍摄,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吸引眼球的“景色”使劲拍,多角度,拍全拍清楚。
好吧!请原谅我数学不好,上面这句话我说了3点,分别是“取景、角度、对焦”。
先说取景,拍摄对象不论是人还是物,选择你认为最好看部分框进摄像头里。不要问我什么是好看的,当我们举起相(手)机的时候,眼睛会告诉我们答案。硬要说标准的话,大概是背景干净无杂物,重点突出(元素少、颜色统一最佳),结束。
再多我也说不出啥,拍得多了自然就懂了。
然后是角度,最简单的分类是逆光和顺(侧)光,我上面那张原图属于(侧)逆光拍摄。再往下细分就有很多说道了,比如平视,俯拍,仰拍,只要镜头能捕捉到的,任何角度都OK。
至于哪个角度最好,我的建议是边拍边看边调整,比如约朋友街拍,正脸和侧脸比,发现侧脸好看,那侧脸多少度好看呢?一点点调整。
最后出场的肯定是最重要的,你说对吗?不确定,对焦比角度和取景更重要吗?自信一点,不要怀疑,对焦确实比前两者重要。
一场拍摄下来最令人吐血的不是没有找到亮点或者角度达不到,而是前两者都满足而对焦偏差了。元宵节我去豫园拍夜景,原本是想拍水晶球里的灯笼,结果回来的时候发现对焦到旁边的建筑上了,因为建筑的颜色更鲜艳。
上面说的是偏经验分享,接下来到了举栗子的时候了。
样图是昨天去世纪公园拍的梅花,角度属于逆光仰拍。之所以选择逆光,是因为这棵梅花的后边有高出很多的其他乔木,而取景目标高于我的身高。不逆光就会把周边的树拍进去,背景就会比较杂,而逆光可以利用高曝光“虚化”背景而突出梅花。
当然,这里的逆光是有一定角度的,即我们取景角度和光纤不在一条直线,硬怼太阳拍摄的人除了勇士,也有可能是瞎子。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角度和取景是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角度是为取景服务的,一切都是为了好看(视觉效果)。
然后说说对焦,原片的对焦是中间约1/3的区域,因为这一部分的梅花相对独立且完整。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仍然属于取景的范畴。
关于原片拍摄,我再强调一句:拍照就是把自己眼中看到的美用镜头记录下来,记住,自己认为就行,不要别人以为,然后多角度拍摄。
再回应一下有关构图的问题,可以有意识的构图,但不要因为构图而纠结,因为光线、人物是会变化的,只要取景目标不再边框就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