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几乎所有的行为都会受到我们需要的影响 ,如果没有需要,就缺乏了做事的动机 或者说是动力 ,比如说 ,的家长努力地想让孩子好好学习 ,但是怎么努力都没有用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有需要 ,孩子在一出生就被给予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因为家长宁可委屈自己 也不想委屈孩子 ,他认为自己小时候就很苦 ,现在条件终于好了 ,也不想让孩子受自己那样的苦啦 ,所以在孩子一出生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身 ,物质方面相当饱足了 ,甚至有的家长本来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 ,宁可自己吃苦受累 也要给孩子买名牌 ,只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会在同学面前丟脸。
所以孩子特别容易厌学 ,他感觉学习对他也没什么用。什么东西也不需要靠学习努力来获得而且学习 也很累 ,好多家长只需要孩子好好学习 ,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 ,他能够参与的事情就非常少 。前面我们讲过 ,孩子越用越有用 ,因为他在用的过程中就会有参与 ,就会对很多事情有参与感 ,就跟他有关系啦 ,他就会有更多的想法 ,更多的需要 ,那结果就是有想做的动力或者是动机 。
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 ,大人们经常是追在孩子后面喂饭 ,孩子在前面跑 ,大人们就在后面端着饭碗去追 ,“来,宝贝儿吃一口 ”,一段时间以后 孩子吃饭的问题越来越难 ,越是这样喂,孩子就越容易厌食或者是挑食 。太多了就容易厌烦 ,合适就好 。吃饭的时候 ,你吃就吃,不吃就不吃 ,没有零食吃 他就会感觉到饿 ,他饿的时候就有想吃的需要 ,这个时候他反而会吃的多一些 。
我想起我家两个女儿小的时候 ,从来没有在后面追着喂过 ,吃就吃,不吃就不吃,你不吃我就认为你不饿。大约到两岁左右 ,可能还不到两岁,我就让他们自己吃饭 ,一开始用勺子 ,饭弄的也是到处都是 ,那个时候我就在想 ,早锻炼自己吃,早弄得磨磨唧唧的 ,晚练习自己吃,也要弄的磨磨唧唧的 ,为什么不让他们早点去学习呢 ,用勺子小段时间以后就可以用筷子了 。两岁多一点孩子就可以用剪子了,以至于后来孩子的动手能力特别强 。这也就是越用越有用 。你用得越多需要也就越多 。需要越多 动力也就越强 。
为什么我们能够坚持学习 ,因为我们有需要 ,我们很缺 。如果我们把时间安排的太满了 ,内容太多了 ,就累的不行了 ,就很可能产生厌烦的感觉,就不想学了,就感觉心里面不缺一样 ,所以刘老师主张 “酌量而食” ,这都是一样的道理 。刘老师告诉我们要给自己的生活留白 ,照顾好自己 ,始终保持着一种对学习的需要 ,还能够坚持的更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