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有效注意短暂的原因比较复杂,昨天谈了生理原因,今天谈认知能力原因。
1.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
我们大部分的日常认知活动都是内隐的、无意识的,如熟练的说汉语却不思考她潜在的语法规则(语文老师可是要反复强调的,再可能很少有人关注了)。还有很多丰富多样的认知活动是有意识的、外显的思维活动,如小学生有意思考如何把一个字写好、计算一道数学题等等。但是儿童确实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有时会忍不住思考一些自己并不关心或并不重要的问题。如大宝正在认真写作业时,二宝突然嚎啕起来,他听到这个声音时,即使他不想知道小宝受伤了还是怎么了,难道他不会不由自主的去想为什么嚎起来了呢?可见,不想任何事情是不可能办到的。同时外显学习和外显记忆以及思维等也与年龄差异有显著的关系,这种年龄差异可能与不同年龄段大脑的发育也有关。因此,要让年幼儿童尽量少想与当时的任务无关的事情,就尽量少制造引起他内隐认知的事情。
2.注意广度
年幼儿童的注意广度是很小的,他们不能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女儿2~3岁看《爱探险的多拉》时,一集完了就会不自觉的在客厅里转转,目光游历,可能是对所看内容有所思考还是去思考其他事情去了。因此,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干扰,而且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不过,在儿童中期和青少年初期,孩子保持注意力的能力逐渐提高着,这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关。
3.选择性注意能力
年幼儿童的选择性注意能力比较差,他们很难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与任务相关的刺激物上,容易受到环境中无关刺激物的干扰。年长儿童就能相对较好地过滤掉那些对任务起干扰作用的无关信息,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与任务有关的信息上。毛主席在湖南师范学院上学时,故意到闹市看书,可见选择性注意能力多强,而抑制能力也是非常厉害的。
因此,当年幼儿童面对琳琅满目地玩具时,往往会出现选择困难症,选择了这个又可能丢下那个,最终在只能选择一样时,可能会捡芝麻丢西瓜。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在选择方面更有目的性,对其他色彩缤纷艳丽的玩具可能看都不看一眼,径直选择自己认定的那一个。
4.抑制能力缺乏
有研究者认为,儿童对自己偏爱的或已经建立起来的反应的抑制能力会随年龄而发生变化(生理上与额叶的成熟有关)。抑制能力缺陷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如排除不重要信息的能力会使儿童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性遗忘。年幼儿童难以执行他们不偏爱的反应,同时无法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因此,小学生的一节课可能是30分钟40分钟,因为时间太长了,孩子们思维基本就飞出教室了。所以,很多时候,老师的拖堂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也有老师会乐此不疲。
5.有效策略运用
随着儿童在成长和学习时间的增长,对新策略的运用也比较多了。于是,他们在努力思考策略时,其实就占用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将更多注意力集中于当前的任务。我女儿正在上四年级,数学上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题目要求使用这些策略解决问题,明显在第一节课后做题时,就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解题的策略上了,做题速度慢了,对当前题目的关注更多在方法上了。不过,后面就好多了。因此,有效策略的运用更多看长期效应吧,短期内慢一点也是正常的。
6.判断能力
孩子对任务价值的判断决定了孩子对任务分配的注意力的多少。通俗的说,如果孩子认为这个事情重要,他就会很重视这个事情,也就在完成事情时更认真,当然注意力集中了。但是如果孩子认为这事情不重要,那就无所谓了,自然不会太用心了。如尽管孩子们不喜欢学习不热爱作业,却对考试比较重视,对考试成绩比较看重。因此,多数孩子在考试的时候,是能集中注意力的,希望自己不要因为粗心而丢分。当然,好成绩有平时努力的原因,但临床发挥也是很重要的。即使那些平时连作业都不抄袭的学生,考试的时候,还是希望能抄一点,希望成绩以致不是太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