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深蒂固的信条,可能只是一个错误的假设
最近我遇到一个35岁小哥哥的围追堵截。他迫切的想和我聊聊大叔的中年危机。
他就是那类,有房贷、有车贷、有俩小孩、老婆还不上班的非管理层国企员工。
当下的社会舆论啊,对这样的男人们,总有些苛刻。
他想改变现在的状态,他羡慕那些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他想要自己的事业又舍弃不了家人孩子……
于是他近来总问我:工作已经这么忙了,你是如何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
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第一步,是改变当下走不出去的状态。
改变当下走不出去的状态,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就看你能不能跳出自己熟悉的应对方式。
你肯定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持续一个月的高强度工作,让你苦不堪言。每天晚上十点下班,十一点到家,让你觉得生活无望。
你想跑个步或者看本书,但最终你选择了窝在沙发上刷手机。即便哪天突然下班早了点,你只会更加迷茫,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有过这样的经历的你,请默默点个头。
我曾经问过有着类似生活的职场新人:既然想夜跑或者看书,为什么没有去做?
他的回答是:到家就觉得很累了,只想休息。
他的选择里,暗含着这样一个逻辑:刷手机意味着休息;夜跑或看书,意味着累。
所以他应对加班的方式是:回到家尽可能多的刷手机,满足自己休息的需求。
但事实上,有过类似经历的你肯定知道,这样的日子,好像也没觉得有多少休息,依旧会迷茫和焦虑,依旧想改变。
改变,意味着要跳出自己熟悉的应对方式。
比如应对加班回家的休息时间,不选择刷手机,而选择其他想做,但总找借口的事情。
这样的选择,总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因为它的背后,暗含着你内心的某个重大假设。这个假设可能连你自己都不一定意识得到。
你敢不敢问自己:为什么下班后,总会选择窝在沙发里,看手机到无法自拔?
是什么让你明知道跑步更健康,看书更能成长,却依旧选择了令人轻松的刷抖音、看微博?
所有行为的背后,必然有潜藏的好处。
下班后选择消磨时间的好处可能是:让你感觉更放松,有种终于不再工作的感觉。
这其中又暗含着你内心的某个重大假设:如果下班后去健身,或者继续看书,都会让自己感觉更累。
所以,健身/看书=让自己更累
看起来是不是很假,健身和看书怎么可能会让自己更累?
事实上,很多内心的重大假设被分析出来后,就是这么扯淡。
也正是这些扯淡的假设,阻碍了我们向更好改变。
还记得上文提到的35岁国企男吗?
他内心的重大假设是:回家后如果还专注工作=不顾老婆孩子的坏男人
这个假设也是很居家了。
我给他了一个建议:工作日试着一三五的晚上陪家人,周二和周四给自己一小时的时间,做想做的事情。
到了周末,如果觉得愧对家人,就多陪陪,如果想找一些事业方向,就去尝试。
他尝试着做了一周。你肯定想不到,这一周,他只是多了两小时的看书时间,却大大提高了他的生活满意度。
他对未来有了很多信心,他觉得自己可以变更好。更重要的是,他不再觉得愧对家人了。
你看,只要看到自己内心真正害怕的事情,看到内心的重大假设,很多事情就能迎刃而解了。
这个剖析内心的方式,在心理学里叫心理免疫X光片。
是哈佛大学研究成人发展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发明的。
我也是在最近参与的《自我发展心理学》研习社里,听陈海贤老师讲到并运用的。
当你发现自己想要改变,却总是迈不出步伐的时候,阻碍你的不一定是拖延、没精力,可能是内心的一些惧怕。
你可以尝试用这个X光片来剖析下自己。
这个X光片的步骤是:
1. 你想改变的行动目标是什么;
2. 你正在做的和改变相反的行为是什么;
3. 这些相反的行为背后的好处是什么;
4. 让这些好处成立的重大假设又是什么。
当你发现了阻碍行动背后的重大假设,你就能跳出固有的应对方式,去做一些改变了。
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自己,在做着你不敢做的事,过着你想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