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嘉年华》,我对其最大的异议,是小文为离异家庭孩子的人设。因为离婚,小文的监管人、她的妈妈陷于失意的人生泥淖中迟迟不能自拔,从而无力管教12岁的女儿,导致其彻夜未归也无家人知晓,继而在宾馆留宿的那一晚上,被刘会长性侵酿成悲剧。
如果生活在完备家庭的孩子,就不会遭遇性侵吗?
(不因为他们离婚,他们的女儿才会遭遇性侵)
我来讲一个故事。
1980年代末期,我在一所师范学校当老师。我们班的班长小丽个子娇小、皮肤略黑,才十五六岁就是黑里俏的模样。我喜欢小丽,不是因为她的容貌,而是她的性格,温和、沉稳、踏实。我怎么会想到,小丽竟是我教师生涯中遇到的最大麻烦成为我离开教师这一行当的重要原因呢!那一天午后,第一节课刚刚开始,从教室回到办公室,我疲惫得想趴在桌子上打个瞌睡,小丽的妈妈、一个看上去特别拘谨的女人来找我告状,说是小丽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回家了。我一惊,疲倦瞬间飞到了九霄云外。我让小丽妈妈留下来我们一起问小丽,为什么不回家。可她妈妈,慌不择路地走了,这让我很慌张,等不及下课就把小丽叫了出来。似乎,她知道我为什么叫她,一坐进我对面的那张椅子,脑袋就一直埋着,任我怎么问,她就是不说话。我们俩对峙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从她那里得到的唯一信息,是不回家的那些日子住在了同桌小朱家。放学前,小朱主动找到我,让我做了不告诉任何人的承诺后,说,小丽不回家是因为她爸爸对她图谋不轨。我听后,吓坏了,当时我很年轻,根本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还是违背承诺将此事告诉了年级组长……
所以,少女性侵案的受害者,绝不只有离异家庭的孩子。小丽的不幸,是遇到了有病的父亲。
当性取向或性需求有异于常人的一小撮人找不到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医治和心理疏导的途径,当法律的震慑拉锯不过那些人生理需求这头猛兽时,性侵案就滋生了。我上小学那会儿,持续一个多月校园里明里暗里在传播一个消息,说是学校旁小河边流窜着一个穿军大衣的男人,一看见女孩就会敞开衣襟,里面一丝不挂。
(郝律师的态度最值得称道)
《嘉年华》在女孩性侵案发生以后,选择了非常聪明的视角,亦即父母、律师、公安、旅馆工作人员等等当事人和周边人群对此事的态度,这表明文晏编导从来没有想用少女遭遇性侵这一话题做噱头赢取满意的票房。那个视角,是在提醒观影者乃至整个社会思考一个问题:少女性侵案已然发生,我们该如何保护受害者。
郝律师的态度以及穷追不舍的做法,应该是最值得提倡的。就因为她的坚持不懈,在二次妇科检查被虚假宣布后,还能还小文以公道,让禽兽一般的罪犯绳之以法。
小文妈妈从痛悔到焦虑,再到难以承受地将怒气、怨气发泄到女儿身上,当小文的一头长发被粗暴地剪短,当小文的廉价但有着女孩特有的五彩斑斓的服饰被扔了一地时,大概很多观众会痛恨这个一味迷失在自己失败的人生里不肯自拔的女人。可是,我们可以痛恨她对小文的疏于管教,又怎么能去指责她在女儿出事以后的种种举动?可惜的是,与小文的爸爸隔着一扇铁栅栏门交谈过后,这个人物就没了踪影——其实,小文的妈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受害者,她也需要从我们这里得到帮助,不是吗?
也许,《嘉年华》的编剧、导演文晏觉得,亲人的出离愤怒,是加重了受害者的心理压力,所以,小文爸爸在得知女儿受到性侵后,始终表现得非常平静——不对呀,爸爸难道不应该反应更加激烈一些?或者,这个离婚后只能住在游乐场里的爸爸,对此类事件有着特别到位的理解,所以用故意淡化事件的方式来安慰受伤的女儿,只在二次妇科检查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公安和法医的虚假证明,才大声喧哗了一回。
(我们怎么对她,关系到她的未来是否还能幸福)
从电影院出来,反复琢磨小文爸爸的反应,总觉得有悖常理。可是,再将影像在脑子里回放一遍,突然悟到,这就是金马奖给文晏的道理。这位女导演真的不想用少女性侵案做噱头来为自己的作品添加关注度,她只是想要一部含而不露的电影,跟我们探讨一个问题:像这样的案件发生以后,女孩周边的人们应该怎么应对。
悲剧发生已不能更改,但周围人对受害者的态度,将会影响她或他到永远。我们不妨参看一下英国人詹姆斯·罗兹的作品《重要的是音乐》。这个童年在贵族学校被体育老师性侵数年的男孩,多年以后成为出色的演奏者,有了社会知名度以后,他很有勇气地将自己被性侵后从生理到心理的创伤尽可能完备地呈现在了书里。各种痛苦各种崩溃各种痛不欲生,是对那些禽兽最有力的控诉,也告诉我们,面对小文们,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什么?詹姆斯·罗兹是富家子弟?没错。家在伦敦高尚社区,就读的是贵族学校。詹姆斯·罗兹的遭遇告诉我们,性侵案绝不会只发生在家庭生活不完美的儿童、少女身上。假如小文的人设不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嘉年华》的意义将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