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前一段时间,在忙工作其他事情,关于【壹点】运营系列文章断更了几天,今天接着我们之前的话题,继续跟大家聊聊数据运营这一话题。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前几篇内容顺序大纲,分别从互联网运营概念→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简单探讨。从个人写作思路来说,也是遵循着由浅到深、由基础到全面,对互联网运营进行诠释分享。有不少朋友看了我之前的文章留言,觉得某些知识方面阐述的偏理论化,希望我能多结合一些案例来讲解,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
一直以来,我更多是基于个人读书笔记+个人经验的基础,通过文章来跟大家分享自己对于互联网的一些看法及理解,由于个人某些方面经验欠缺,必然存在一些认知偏见或者误区。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朋友、导师不吝指教,因为在个人看来,分享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
互联网中数据的定义:与产品和运营相关的一些数值
言归正传,回到我们今天分享的话题:数据运营。
近些年,互联网对于数据认识越来越重视,并且由此衍生了“大数据”、“云计算”、“从IT到DT”、“互联网+”等一大批互联网新概念。
首先,我们了解下互联网行业,对于数据的定义:数据,即与产品和运营相关的一些数值。与单纯的数学概念不同,互联网中的数据,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统计,它是专指“与产品和运营相关的数值”,所以,我们在理解数据运营这一概念时,一定要用系统思维,结合具体产品及运营来看待,而不是单单的一个数值。
从定义上来看,我们可以将数据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跟产品相关的;二是跟运营相关的。由于个人对于产品方面有所欠缺暂不展开讨论,同时为了与前几篇文章的连贯性,我们今天主要谈谈和运营方面有关的数据。
前面几篇文章中,我们简单讨论过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的基础知识,那么我们需要进一步知道这些领域的核心数据有哪些,如何解读这些数据。
一,内容运营的核心数据
一般来说,内容运营的核心数据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的展示数据:最基础直观的数据。用来展示内容被点击、查阅的情况,从而分析内容是否为网站(产品)提供了相应的帮助,如:内容是否符合用户需求,内容覆盖人数。
一般来说,内容的展示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内容的点击次数、内容页面的停留时长,内容页面的蹦失率这三组展示数据。
以一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的链接被点击了100次,其中50次点击停留的平均时长为20秒,10次是点击后直接关闭网页,另外40次点击停留的平均时长是3秒。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这篇文章的质量可能不错,但我们还要分析,10次关闭网页及40次停留时间较短的用户还看了哪些文章,他们的阅读兴趣、行为是怎样的?针对这一批人,怎样改善内容,满足他们的需求。
2、内容的转化数据:是相对展示数据而言更深层的数据,往往用来衡量内容是否促成用户转化,或促使用户由活跃转向付费。
以爱奇艺VIP电视剧为例,前几期免费试看,转向付费会员看全集,通过独家或VIP内容,促成会员用户转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好的内容作品有着极强“吸金”能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电视台、视频网站不惜重金买断视频播放权。
3、内容的黏性数据:黏性数据跟展示数据有关,我们可以参照用户重复阅读次数跟每次阅读停留的时长进行评估。
4、内容的扩散与分享数据:这个是对用户阅读行为的一种监测,可以通过分享人数及分享次数来对内容进行评估。通过内容的分享频次和分享后带来的流量统计,可以说明内容对某类用户的价值和作用情况,对于需要通过分享带来用户的网站(产品),以及需要引爆热点和病毒传播的运营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二、活动运营的核心数据
对于活动执行者来说,活动运营数据比其他类型数据更复杂更重要,然而不同的活动类型,关注的数据内容不一样。比如,一个线上分享拉新活动,关心的活动数据可能是成本投入、活动渠道效果、参与人数、新增用户量;如果是一个线上促销类型活动,除了成本投入、活动渠道效果、参与人数、新增用户量这几项之外,更多关注的是付费转化率。不同活动类型,分析参考的维度不同,所以关注的数据指标有所不同,这需要每一个运营人对自身运营目标有着明确的了解。
三、用户运营的核心数据
用户运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因此用户运营核心数据也是动态多变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注册数据:包括不限于用户规模、增长速度、渠道数量、注册用户行为统计;
2、用户留存数据:包括不限于用户登录时间、时长、频次;
3、用户活跃数据:首先要根据产品对用户活跃进行定义,比如是浏览阅读次数、使用产品时长、参与产品互动...
4、用户付费数据:包括不限于付费用户的规模、增长速度、付费转化率、付费金额、频次,付费用户行为跟踪;
5、用户流失数据:包括不限于流失用户规模、速度、流失用户行为、流失原因分析、挽回措施等等。
数据运营两大“绝招”
看这么多种数据类型是不是感觉有点懵?其实,以上说的都是废话,你可以暂时全部忘记。
数据运营,最重要一点就是:无招胜有招!以上各种分类就是表面上的一种“招式”,大家很容易被它吓到,如果你局限于它的“招式”而忽略它内在“精髓”,那永远只能做一个外功修炼者。
那么,如何内外兼修,抓住数据运营的精髓呢?
个人认为有两点:一是掌握数据真实来源;其次,学会科学数据分析方法。
一、掌握数据真实来源。
获取数据的渠道有很多种,基本可以分为自己获取和外部工具获取。
关于自己获取的途径,app可以选择“埋点”、log等方式;而web可以通过log、日志与按钮埋点等方式。很多第三方会提供外部工具服务,如Google Analytics(谷歌分析)、百度统计等。
二、学会科学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运营分析的关键不在于数据而在于分析。数据本身没有任何价值,而是需要通过分析,透过数据发现产品、事务的本质及联系。具体方法,我们可以参照以下经验:
1、确定数据的准确性。
首先,要保证数据本身的准确性;同时,还要确定分析参考的维度合理。比如,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参照它的阅读量、转发数、点赞留言量、打赏金额甚至粉丝增加数多个维度来参考,不同的内容运营定位,可能得出的结论不一样。可能噱头比较足,标题党吸引了较高阅读,但留言互动转化较差;也可能通过内容吸引,增加了打赏、粉丝量。
2、明确影响数据的因素;3、重视长期的数据监测;4、保持客观的视角;5、注意剔除干扰项。(这些更重要是,分析数据是的一些方法态度,故不展开讨论)
数据分析误区及使用方法
除了掌握数据来源、学习科学分析方法外,我们还应避免一些常见的思维误区。比如,以偏概全;先入为主、唯数据论、用结果推导原因、故意选择有利数据等等。我们应该多尝试换位思考、保持中立、多角度分析、抛弃预先立场等客观思维看待数据。
最后,想要强调一点的是,任何数据运营都涉及到渠道、成本、收益三方面考虑,而数据运营分析,也仅仅是获得参考决策的一种指导手段,我们更多是要通过数据、发现本质、挖掘价值从而带来产品、收益上的提升,才能做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运营!